高 媛
最大心愿就是让患者满意
吕伶君出生于一个口腔医学世家,家中的长辈亲戚都从事口腔医学方面的事业。在浓厚的家学氛围下,吕伶君早在初中就决定了自己的志愿——成为一名口腔“守望者”。
在学习期间,吕伶君觉得,牙齿和口腔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他想用自己的能力,帮助牙病患者重现完美笑容。
转眼间,吕伶君从事口腔诊治已有十余年。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吕伶君经常参加专业培训,往返于国内外。多年来,吕伶君时刻牢记“医德为先”的准则,将任何事都落实到实处,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维护患者的口腔健康。
关爱“留守”老人口腔健康
医生“陪伴”缓解看牙恐惧
“儿童6岁时,长出的第一个大牙叫六龄齿,这颗牙齿将伴随孩子终身,许多家长不知道这颗牙齿的重要性。”吕伶君说,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还要换牙,不光对六龄齿并不重视,对于乳牙也不以为意。殊不知,这份不以为意甚至会影响恒牙的成长。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吕伶君在口腔门诊中每碰到一个家长带孩子看牙,就“絮絮叨叨”给家长讲述儿童牙齿保健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也从“玩”开始,让孩子能心甘情愿坐在牙椅上和医生轻松说笑,通过专业的引导实现儿童主动的配合。
成为每一位老人的儿子,成为每一位孩子的父亲,这是吕伶君最朴素的愿望。“许多老人都是独身一人来看病的。”吕伶君指出,“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老人有时候也要和孩子一样对待。”大部分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看牙恐惧,更有不少老人有缺牙、牙齿松动等问题因害怕疼痛,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口腔诊疗,错过前期最佳的治疗时期。面对这一类患者,吕伶君会从心理上入手,了解他们的苦恼,安抚他们的不安,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和谐配合。
事实上,在维乐口腔每一天的早上,从前台接待到后续回访的工作人员都要参加晨会。在晨会上,医生们会群策群力,分析病人病情,而剩下的职能部门则是沟通交流,务必让每一位患者宾至如归。
口腔内演绎创新奇迹
吕伶君回忆道,传统的牙缺失处理方式,在处理过程中需要经过打孔、翻瓣、缝合、拆线等多个步骤。如果是半口或者全口缺牙,需一颗一颗处理,不仅时间漫长,处理后的恢复期更长达3-6个月,这也令缺牙患者痛苦不已。
而现如今,创新的缺牙处理方式,结合3D扫描,形成了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各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可使牙缺失患者口腔颌骨情况三维再现,让缺牙处理实现可视化、可预见、可控制。此外,对于半口、全口缺牙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也为患者提供了实惠。
口腔医疗技术创新是一个磨人的功夫,不是说想创新就能够创新的。口腔虽然不大,但是方寸之间集结了身体中最敏感的神经。“要改良传统牙缺失处理方式,不仅需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还需要丰富的口腔医疗经验,以及对口腔内部极为细致的了解,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吕伶君表示。
创新公益不忘初心
“我国口腔医疗资源现在非常稀缺。”吕伶君表示,中国是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上海的口腔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民口腔健康仍不容乐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5%,老年人患龋率更高达98%,牙周健康率不到15%。而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的口腔医疗机构不足2万家,这完全不能满足口腔病患者的需求。
“我的本职工作还是牙科医生,无论将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不能忘了最初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吕伶君认为,现在人们牙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就是知识普及不到位,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
上海维乐口腔通过与企业协会、社区建立共建关系,定期为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开展免费口腔健康检查、口腔知识讲座等活动。
除此之外,维乐口腔还会定期开展“小小牙医”、“爱牙健康日”等活动,教导孩子们怎么样刷牙,替孩子们讲解口腔结构,培养青少年儿童从小爱牙护牙的意识。
“许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公益活动,能够用寓教于乐的形势,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爱牙习惯,这样不至于多年后牙齿出现问题而抱撼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