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由于国内高端医疗资源有限,这一需求便转向海外,成为欧美日本的重要服务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有1000多人赴美治疗疾病;有1万人赴日体检,3000人赴日治疗疾病。在出国就医人群中,癌症患者占7成以上。市场分析预测,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推算,中国的海外医疗市场在未来10年的市场潜力,有可能超过数百亿美元。
为促进中国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带动我国医药研发与产业的发展,建议在上海建设国际医疗服务自贸区,通过自贸区的优势政策,提升上海市作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并实现对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引领地位。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
2018年1月1日起,全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这有助于对生态环境侵权责任人进行经济制裁,恢复受损的公益,震慑和教育潜在的生态环境损害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提起公益诉讼的证据基础,但鉴定评估机制还难以满足司法需求。建议加快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建设,加快推进鉴定评估专业力量建设,优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准入机制,推动准入一批诉讼急需、社会关注的鉴定机构,如大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鼓励和引导优质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申请登记准入,增加鉴定评估机构数量,着力满足环境诉讼案件鉴定需求,推动组建符合条件的专业评估队伍,尽快提升评估能力。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地方政府选定民生实事项目,过去的程序是政府征求意见、政府提出项目、政府实施项目。票决制实施后,流程增加法定环节,将选择权、决定权和监督权交给人大代表。新机制使人民群众成为项目的参与者、监督者,最终是项目的受益者,使民生项目从“为民做主”转化为“由民做主”,一字之差,迈出了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步。
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的基层实践,对人大工作有三点作用:有效激发人大的职权,坐实决定权;紧密了代表和群众的联系,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和创造性;融合了协商民主、票决民主,进一步推进决策科学、民主和法治。
完善航空安保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航空安保法律,相关法律条文散见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用航空法》及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中。有关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空警、安全员身份定义及职责,存在法制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不顺畅、内外标准不统一、情报信息不完善等问题。
建议完善航空安保法律体系,理顺中外空防安全对接机制,把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国内法,严格贯彻实施我国与相关国家已达成的空警谅解备忘录。加强入境外航空防安全立法,从法律层面健全对境外航空公司的安全风险管控。建立空中安保信息化管控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确保新时代民航空防安全。
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上海自贸试验区创设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立了“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资金跨境流动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具有本外币账户一体化金融服务功能,并对资金跨境流动进行逐企业、逐笔、全口径的实时监测,经受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考验,显示出较成熟的抗风险能力。
经四年探索实践,自由贸易账户改革已取得较成熟经验且系统较为完备、风险可控,具备在全国其他自贸区复制推广的条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评估后推广,为全国自贸区的深化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供给侧,主要问题大致有三个方面:结构性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导致供需错配;体制性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效应;财政性问题,高等教育的单一财政投入主体。建议政府简政放权,让高校面对社会自主办学,让社会市场更多地参与调控。同时,加强对高等教育供需结构变化的科学预测,以前瞻性供给适应需求发展。还应拓展高等教育财政供给渠道,从“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全社会投入”:一方面,政府要改变财政供给的唯一主体角色,将有限的财力收缩到义务教育领域和公立大学的基础学科、国家急需和市场紧缺专业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
特派记者 姚丽萍 范洁 方翔 江跃中 整理
特派记者 刘歆 张龙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