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图书馆为上海观众带来了五位英国文豪的手稿,他们璀璨的名字在世界文学史中熠熠生辉:珀西·比希·雪莱、夏洛蒂·勃朗特、查尔斯·狄更斯、D.H.劳伦斯和T.S.艾略特。
展览由大英和上图共同策展,观众可目睹文学巨匠珍贵的腕下墨稿,亦可探索英国文学如何以上海为原点传播中国的历史路径。
手稿秘密 创作幕后
在现场可以看到,上海图书馆西馆的二楼展厅划分成了5+1部分,前5个部分展厅的墙壁分别用青红紫灰橙五种颜色区分,来自大英图书馆的五位名家手稿,它们单独陈列在柜子中,灯光偏暗,这是为了保护脆弱的纸张。
其中夏洛蒂·勃朗特亲笔誊写的《简·爱》手稿,字迹娟秀整洁。小说结尾可以看到《简·爱》最后一章里家喻户晓的名句:“读者,我嫁给了他”,代表了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终成眷属。排字工人就是根据这份手稿来印刷的。
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展出了第19章的页面,表面多是圈圈画画,通过手稿上的大量改动和潦草字迹,可以看出狄更斯创作速度飞快。这里展出的手稿页,描述了一次狩猎午餐会上,匹克威克先生喝了太多酒的故事。
此外,还有珀西·比希·雪莱献给拜伦勋爵的十四行诗草稿,D.H.劳伦斯的信件,和出版商讨论小说《虹》及其出版禁令,还有继承庞德衣钵开创英美现代派诗歌的T.S.艾略特,他的这份《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诗歌草稿,启发音乐家韦伯创作出风靡全球的音乐剧《猫》。
上图依靠丰富的馆藏,全面挖掘了这五位作家。英国文学在上海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放在了第六部分展出,包括萧伯纳写给上海戏剧家黄佐临的题词的手稿原件,查尔斯·狄更斯的藏书,还有我国最早的英国小说译作,是在1872年5月《申报》连载的《谈瀛小录》,漫谈的《格列弗游记》中的片段。
我用雪莱 你引鲁迅
中方主策展人黄显功是上海图书馆的版本学、手稿学方向的专家。回顾近一年来和英方的反复沟通,他颇为感慨。这场展览并不是单方面引进展,展出英国名家的手稿之外,揭示上海与英国文学的渊源。在去年的寒冬中筹备展览,他还引用了雪莱的《西风颂》激励团队。
英方主策展人亚力山德拉·奥特女士掌管大英图书馆内的现代手稿以及档案。她说,没有什么比看到第一手原创手稿更令人兴奋。手稿揭示出的是故事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每位作家的想法和创作过程,而来华的五位名家筑起了英国文学的风景线。她引用鲁迅《狂人日记》的开头“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表明出版物和原稿的开卷方式,是不太一样的。
文学交流 意义深远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文学是两国人民在精神上的沟通和联络,验证着中西双向文化交流经久不衰:“我相信这样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学交流活动,会在上海更好地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
展览现场还设计了一个朗读亭,在亭子中将举办英国文学朗读比赛等系列活动,每天开放120个名额,让读者朗诵五位大师的作品片段,目前六成名额已被预约。
昨天下午,大英图书馆首席运营官菲利普·斯彭斯从上图的馆藏中,了解到那么多优秀的中国翻译家前仆后继地翻译了英国名著,直言上海是对文学抱有真爱的阅读城市。他荣幸地受邀成为了1号读者,在朗读亭里朗读《简·爱》第二章片段。听说中国读者愿用英汉双语朗读这些作品,他说,这简直太完美了。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