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考订“戏剧”二字。
上古氏族聚居时代,我国就已存在原始的“戏剧”歌舞。《尚书·舜典》:“即帝位,予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此等歌舞类“戏剧”往往用作狩猎与耕种前的祈福和大量捕获猎物与禾稼丰收的酬神,表达先民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与成功的庆贺。但戏剧(戲劇)两字构形,并没有反映先民这虔诚心情抑或抃舞踊溢景况。两字都有虍。甲文虎字是活脱脱的老虎形状(图一),“虍”为略去虎身的虎头。眈眈的虎眼,恐怖的虎口,锋利的虎齿,这些惊悚的刻画昭示虍是成年虎。“戏(戲)”除虍外,另有壴、戈。壴是鼔的初文,我在上月本栏文《恭贺新禧》中已有论及。“戈”(图二,甲文)则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长柄勾刃兵器,青铜或铁制成。《说文》云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虍、壴、戈构成的“戏”(戲,图三,金文),形义即统治者让死囚或罪隶只身持戈戟刀剑与猛兽搏斗。在频擂的惊魂鼓号声中,现场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何等惨烈血腥悲悯。谛视“戏”,我眼前浮现影片中古罗马帝国斗兽场令人发怵的情景:奴隶身份的角斗士被迫与野兽搏斗,也与人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何其残酷!
剧(劇)从豦、刂(刀)。豦(图五,金文)不仅是剧字声旁更表形义,也是剧的初文。豦从虍、豕,甲文豕是有着长长獠牙的大野猪形,有的豕还描绘了背脊上硬挺的鬃毛(图四)。远古时代的野猪很凶猛,上世纪初在人迹罕至的非洲原始森林中还发现一种体型硕大、命名巨林猪的凶猛强悍野猪,可以秒杀猎豹狮子。故“豦”要用猛兽虍、豕作字根。
《说文注》豦:“虍豕之鬬,鬬相丮,不解也。”鬬(dòu)同斗(斗繁体作鬥)。是说老虎野猪在缠斗,并且相持不下。豦加刀作劇(剧,图六,小篆),这把“刀”的添加,喻示持刀者异类进入,肯定会使“激战犹酣”的虎猪双方“一致对外”。无疑一人斗二兽的“剧(劇)”造字本义比“戏(戲)”更为惨烈。由于“剧”字的惊心动魄,引申出表示程度厉害严重的意涵,如:剧烈、剧痛、剧变、加剧等等。
残忍的统治者将杀戮的“戏剧”作为“观赏”寻欢寻刺激的古代宫廷“娱乐游戏”,令人切齿。不光古罗马,金文秦篆构出人兽搏斗“戏剧”两字的千百年后,汉朝的角斗士行业也十分兴旺。从汉画像砖等资料理董窥探,所斗兽类有牛、虎、熊、野猪、犀牛乃至才从西域引进的狮子等。但与“戏剧”造字表达的初义不同,汉角斗行除有人兽惊险较量的一面,又有人兽和谐共处的一面。训练有素的角斗士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又体现了汉朝人崇尚力量的价值取向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解析“戏剧”,必须提及汉朝还诞生了一出角抵戏《东海黄公》。舞台上人虎相斗,虎也是人装扮的。此角抵不属于双方以强弱裁定胜负的纯竞技表演,已衍化成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戏剧表演。因此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之滥觞。
如今,新时代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文艺舞台蔚起的各戏剧形式争奇斗艳。遥远苦涩无奈的“戏剧”造字初义,已然永远锓铭并尘封在这活化石般的汉字繁体结构里。考订“戲劇(戏剧)”两字,亦愿能辅助我们对中华戏剧起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