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们国家进口的最大物资不是石油、粮食,而是芯片,每年达2000多亿美元,折合1万多亿元人民币。”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透露,近期开发了星光“中国芯”智能一号,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处理器,“我们今年还将发布第二代,星光智能二号能耗会更低,运行速度达到16倍;我们制定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视频编解码的标准,成为世界上首个制定标准的国家。”
在邓中翰委员看来,虽然我国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他建议,要在成熟技术路线上追赶国际巨头,要在市场旺盛的新兴领域并跑,争取弯道超车,还要在无人地带创新,制定标准,打造新的产业链。
“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可能要8至10年才能看到无人车量产,我觉得会更早。今年会有一款小规模量产的小巴车,没有方向盘和驾驶位,初期会在封闭道路比如码头、景区等运营。从明年开始,我们会和主流车厂合作,推出高度自动驾驶的家用轿车,它不是完全不需要人,但在常见的道路上可以驾驶。”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自信地表示,再有三五年时间,在完全开放道路上,无人驾驶车就会出现。
在李彦宏委员看来,汽车工业有百年历史,从未遇到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的挑战。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堪比工业革命,在很多领域都会带来不同体验。
针对“港珠澳大桥,这个超级工程背后有哪些超级创新”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上百家单位、上千名科技人员先后开展300多项科技研究,创新了海上装配化桥梁、人工岛、超长外海沉管隧道等工程理论和核心技术,并且建立了工业化建造体系。形象地说,就是把桥梁和隧道在工厂里建造好,再运到现场,在海上拼装、在海底对接,铸就高品质的跨海通道。”
苏权科委员认为,港珠澳大桥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成果:第一,跨海桥岛隧集群工程的核心技术与标准体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基础;第二,首次由粤港澳合作共建重大工程,创立了三地协同决策、协调发展、协商解决争端的管理机制。
展望未来,苏权科委员希望进一步放宽跨界通行政策,增强三地互信联动机制。同时,研究开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管理平台和装备,为跨海通道的运营维护开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