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审批时间大大缩短。据报道,宜家购物中心上海临空项目成为上海审改后,首个通过设计方案审批的案例,本以为要到4月中旬才能获批,3月19日就已审批通过。3月26日,松江的两家企业,只用了两个工作日就领到社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证,创下审批新速度。
“没想到”“效率太高了”,企业的惊叹,是对政府审批效率的点赞。去年12月,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数月过去,改革推进得怎么样?作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感受肯定最深,也最有发言权。3月26日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一个个数字,直观地反映出改革进程:对6项指标已出台了专项政策和配套文件,开发了20个新的办事系统;相关事项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一半以上,手续环节减少近40%;2017年世界银行提出的28项短期改革建议中已有24项得到采纳……这些,让人对改革释放出的市场活力充满期待。
更让人高兴的是,目前出台的改革措施只是第一步阶段性进展,接下来,上海会继续“放大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歇一歇。在全球竞争中,要始终保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对标最高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已有政策,加大制度供给,上海的营商环境才会持续向好,对企业才会更有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数月的改革说明,政府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当好“店小二”、注重服务,就能化原以为的“不可能”为“可能”。比如,如果不再造审批流程,只在原有程序基础上要求各环节缩短办事时间,这样简单地“减一减”,很难明显压缩审批时间,而要是把“串联”改“并联”,把多部门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无缝衔接,效果就大大不同。又如,流程再造以后,企业对新的办事流程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间政府部门若能跨前一步,积极了解情况、主动提供服务,新流程就能更流畅地运转下去。
深化改革,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期待奏出更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