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
1943年起,NKVD中将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着手组建特殊部队,并在苏联境内假造一处“德国高级战俘营”,目的是诱使德国派遣特工来营救,行动计划名为“别列津纳”。在德国共产党员的帮助下,“苏联有一座专门关押德国高级战俘的营地”的消息在德国国内扩散开来。NKVD趁热打铁,从真正的德军战俘中甄别出赞同共产主义的人,充当“战俘营”中的战俘。1944年,被俘德军中校施尔霍恩被任命为“战俘营”指挥官,负责与柏林联络。
1944年初,NKVD特工迪米亚诺夫假装投奔德国情报机构并获得信任,他传递了一份情报,称施尔霍恩领导的战俘营“举事成功”,约2500名德国战俘已武装起来,却被苏军包围在别列津纳河畔。多份不同来源的情报逐渐让“德国战俘部队”的形象丰满起来,德国人的戒心被打消了,于是开始筹划营救行动。
8月,绰号“欧洲第一恶棍”的德国特种部队指挥官斯科尔兹内派出五人小组潜入苏联,准备与“战俘部队”接头。按计划,小组与被困者取得联系后,德国空军将派出一架He-111轰炸机空投接应的伞兵及所需补给。五人小组到达“战俘部队”营地,一群身穿纳粹军服的人热情地把他们迎进帐篷,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手持冲锋枪的苏联军人。
鱼上钩了
在苏军攻心下,被俘的五人小组弃暗投明,向柏林发报称任务完成,希望派遣更多人员接应。斯科尔兹内又连续派出三个特工小组去帮助“战俘部队”,这些人都一去不复返,只是不断通过电台向大本营报告顺利抵达的消息。为了不让德国人生疑,施尔霍恩亲自与柏林联系,称“战俘部队”在特工小组帮助下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但伤员数量也在增加,不可能徒步返回德国。收到电报后,斯科尔兹内连夜召集会议,决定派飞机把“战俘部队”伤员接出苏联,送到后方救治。
施尔霍恩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让德国人的飞机落地,否则一切都会被揭穿。于是,NKVD自导自演了一场“战斗”——在德国飞机预定降落的当晚,苏军“围剿”散落在别列津纳河畔的“德国武装分子”,“混战”中,临时跑道上的所有灯光遭到破坏,无法降落的飞机只得悻悻返航。
之后的几个月里,斯科尔兹内都对“战俘部队”深信不疑。空中撤退方案流产后,斯科尔兹内又指示施尔霍恩将“部队”分散,设法通过波兰边境逃回来。但NKVD及时抓捕了准备接应“战俘部队”的波兰籍纳粹间谍,粉碎了斯科尔兹内的图谋。
蒙在鼓里
既然无法帮助“战俘部队”脱困,柏林只能通过空投向他们提供食物和补给。资料显示,整个“别列津纳行动”期间,德军派出飞机39架次,向“战俘部队”营地空投22名特工、13部电台及大量物资。
随着从天而降的俘虏越来越多,“别列津纳行动”的规模大大超出NKVD的预料,一边要策反被俘特工,一边要保证他们在与德国联系时别出“妖蛾子”,真有点忙不过来。好在这时候,德国人自己对“战俘部队”的回应越来越冷淡,最后居然消失了!这是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试图与斯科尔兹内争夺“战俘部队”的主导权造成的。前者试图独掌“战俘部队”,但遭到后者坚决反对,于是德国空军不再参与空投行动。斯科尔兹内没办法,“战俘部队”的营救和援助计划被逐渐放弃。但直到“第三帝国”覆亡前夕,德国情报机构还与从未存在过的“战俘部队”保持无线电联系,未能识破真相。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