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建暗港急援亲人,严和尚暗送子弹
1943年冬季到来,苏北新四军仍穿着夹衣。由于敌人加紧封锁,新四军很多军需物资需要崇明地下党组织帮助采购。
崇明县工委陈伯明接到筹集棉衣材料的任务后,迅速完成采购任务,但是无法运出。北白港渡口,有地下党员打入敌人内部,但只能掩护人员进出,无法进出货物。没有安全通道怎么办?想办法开辟!陈伯明坚信崇明岛周围80余个大小港口,总会找到一个可用渡口的。经过秘密考察,选中了界河港。
界河港位于老洪口以东,岔村港以西,在游击队控制范围内,只要将滩湾稍作处理即可作为秘密港口。更有利的是,港口南三里的海桥镇上有担任伪保长的地下党员王世忠掩护。陈伯明亲自考察后,决定立即行动。首批军需物资顺利运到苏北新四军处。其后,直到1949年崇明解放,这个秘密交通港口一直在用,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
1943年冬,武工队从解放区带来一批传单,内容有报道新四军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消息,有宣传欧洲战场德国法西斯遭到惨败的报道,新闻性强,内容震撼。
张贴和散发这批传单非常危险。地下党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在县印刷厂工作的杨仲高。因为印刷厂与汪伪县政府建筑连体,所以杨仲高与守门伪军关系很熟,又因经常为汪伪排印资料,进出不被注意。杨仲高常利用这种便利,收集敌人情报。一个深夜,杨仲高潜入伪县政府,把传单直接贴到内院墙上。
伪县政府里被贴了传单的消息传开,震慑了很多汉奸,也让日寇暴跳如雷,下令严查“传单案”。这时,杨仲高却决定把抗日传单贴到日军驻地里去。一个雨夜,杨仲高手撑雨伞,身藏传单,机智地避开日军岗哨,潜入“宣抚班”驻地黄家花园,用小工具拨开宣抚班班长石桥大吉办公室的窗子,把数份传单塞进屋子,又在外墙上贴了数份后,悄悄撤离。之后,他又到菜场、车站和公共场所,把剩下传单全部贴完。第二天,全县城的人都被惊动了。为破“传单案”,石桥大吉累了一整天,结果发现传单竟“传”到他办公室里来了。既然游击队可以把传单弄进办公室,相必弄颗炸弹也问题不大!这下可把他吓坏了,着令日军全城大搜查,却完全没有头绪,只能不了了之。这批传单流传很广,了解到内容的人都认为日本侵略者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最终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
1943年秋的一天晚上,一个30多岁的青年人背着一只面粉袋,吃力地上了一条小渔船。船老大是他的亲戚,船上就两人,摸黑行船。青年人姓严,名廷相,俗名严和尚,是当地有名的“铜匠师傅”。今夜,严和尚不顾生死,要做一件危险的事情——找新四军并送上2000发子弹!严和尚13岁学修理钟表,16岁独立开业。日寇占领崇明后,他秘密为游击队修理枪械,仅修复的重机枪就有2挺。崇总北撤后,他仍以五金修理谋生。
日伪军听说严和尚为游击队修理过武器,就把他抓了起来,逼他交代游击队的去向和埋藏武器的地方,多次上刑摧残,严和尚咬紧牙关坚持三个字:“不晓得!”敌人审讯无果,就把他拘押在宪兵部,强迫他为日伪军修配子弹。修配子弹有两种:一种是弹壳和弹头变形,需要矫正;一种是将火药灌入弹壳,配上弹头,制成新子弹。后来,严和尚借口家中耕田荒芜,家人快要饿死了,向敌人提出回家装配。敌人虽然同意了,但初期非常严格,送来200颗子弹的材料,回收时严格清点。后来时间一长,敌人的防范才有所放松。严和尚得悉新四军缺少子弹,就趁机每天“揩油”数十颗,埋藏在一个地坑里。一段时间后,地坑里埋藏了2000余发。他听说原崇总秘书钱伯荪在启东汇隆镇活动,就决定把子弹送过去。
小渔船到达启东万家港后,严和尚单身上岸,四处打听,终于找到时任启东县政府秘书钱伯荪。钱伯荪十分感激,问他子弹是从哪里买的?严和尚讲了自己“揩油”敌人弹药的故事,钱伯荪无比感慨。要知道,由于敌人的清乡、封锁,新四军军火供不上,每个战士只发3颗子弹,地方武工队常常只能背支空枪。有枪无弹,根据地军民反清乡斗争之艰难可想而知。严和尚真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