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走滨江道
黄顺福
  黄顺福

  和风悄悄,绿树飒飒。“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天的外滩情人墙丽人如织,旧时长安水边怎相比?滨江道刚开通,我便迫不及待踏青游览,寻访浦江水边新情人墙美景。说“重走”,是因为我和滨江道有着终生难忘的渊源。

  新外滩风光秀丽,目不暇接,挽着我的妻子恰似走进画里。从杨浦大桥进入滨江道,依恋江水的军舰色塑胶跑道,时高时低向西延拓……经过原木码头,林立的构筑告诉我这里原是木材加工地,当年木排从上游一路向东来到这里,加工后的木料从这里发出,建屋造桥,闻名全国的南京路婴儿时期铺就的木材道路,现在的花木桥路、胡家木桥、小木桥路、陈家木桥、大木桥……其用料都从这里发出,它为建设上海立下卓越功勋。渔人码头的外貌早已不复当年旧样,百年前英国人创办的怡和纱厂,解放后成了毛条一厂。丝织三厂、上海船厂、自来水厂……沿江而建。黄浦江敞开胸怀,将纱包原木运送进厂,将木料布匹送到需要的地方。

  1963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丝织一厂技工学校任教。沿杨树浦路的厂房苍老破旧,厂门右边一排红砖黑瓦墙体斑驳的办公楼,左边一幢随着机器轰响而颤抖的力织车间,迎面高耸入云的烟囱每天定时吐着烟云,显示这是个活物。进厂走过毛条仓库,沿江一条四五米宽百米长的便道上,下班的工人、放学的技校学生看对岸笼罩着江雾的矮旧民房,听江面穿梭船只汽笛的鸣响,敞开衣衫享受江风的吹拂。码头工人赤膊弯腰,扛纱包,踏跳板,喊号子,步履蹒跚扛包进仓库,真如歌中所唱:“劳动的号子压倒了夜潮声,啊,上海,光荣的不夜城,劳动的不夜城……”我挽着女朋友的手,相依相偎,水边寻梦,憧憬未来。等到朋友张国良来了,扑通一声,跃入江中,洗净工余的疲劳和汗水,心中不期然编织美梦:如果真如《海港》的唱词:“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便道延伸,水边处处情人墙,那是多么温馨欢畅!

  上海杨浦自来水厂,哺育过我们近三代人,惠及大半个上海。水厂1881年建造,1883年供水,谁做证?浦江做证……我们为一睹它的神秘面纱,曾登上厂房屋顶,看水厂工人将一车车消毒剂倾倒水池……西边的船厂、天章造纸厂、毛麻厂、5703厂,当年都是秘而不宣不能走近甚至不能窥视的地方,现在撩起面纱,变身园林,花红柳绿,供老人健身,孩童游戏,情人漫步。快让我拿起手机拍下浓情怀旧的照片。

  上海船厂留下四个船坞,地面用钢钣镌刻厂名志,清朝李鸿章题跋,前名修船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造船厂,创造了享誉世界的辉煌。西边地面运纱铁轨和军舰绿的步道,我曾经流连忘返做着青春梦的地方,是我从1979年离开丝织一厂后,睡梦中无数次走过的地方。改革开放的春风浩荡,一个连着一个梦想成真。重走滨江道,春风扑面,苍老的厂房荡然无存,水涛在脚下哗哗回响,毛条仓库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成了历史性保护建筑。和滨江道有着不解之缘的我,如今新的梦想又在心中涌动……

  十日谈

  春之声系列之二踏春记

  责编:郭影

  小路的这边就是幽静的花园小楼——外滩源,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理念分享·广告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2版:家装专版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一座山的訇然倒下
文学的魅力
戊戌年九一抒怀
大田路老房子(水粉画)
以胖为美的汤加国
不需要通才
重走滨江道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重走滨江道 2018-04-14 2 2018年04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