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美术”社成立
新美术出版社成立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连环画家们以积极投入新生活的姿态,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新社会、新思想、新风气的优秀作品。仅1954年,新美术出版社出版连环画就达到8955.4万册。
这时的颜梅华二十五六岁,精力充沛,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当时新美社领导对他的评价“是最积极地向新的形式新的风格转变”的一个。反映在他创作的作品上有《人人能创造荣誉》、《橘林喜事》等。他画的《群英复国记》弥漫着英雄主义情绪,激励人心。连环画的繁荣景象,也吸引了一批名家的踊跃参与。吴湖帆画《深夜送药》封面、刘海粟画《我们也能干》封面,关良画《暗桥》封面,陆俨少、张乐平、蒋兆和、俞云阶、程十发、钱大昕、杨可扬、蔡振华、谢之光等,都为连环画画过封面。贺天健还曾为《三国演义》题字。这成为当时中国连环画坛的一抹亮色。
新美术出版社办公地在铜仁路的一处花园洋房,据说是原民国报业大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公馆。新政府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很好的条件,给予画家们不低的工资,还免费提供中午餐。八人一桌,四菜一汤,两荤两素。画家中有不少是京剧爱好者,有时兴致一来,便组织在花园中摆开场子,演唱一出《空城计》。虽是业余,化妆师却是从京剧院请来的。刘锡永扮演诸葛亮,老画家一亮相,羽扇纶巾,气度不凡。顾炳鑫演司马懿,程十发演马谡,颜梅华扮赵云。一招一式,京味十足。倒是贺友直和严个凡扮演的城门扫地老军,台上台下的晃来晃去,时而冲着大家笑笑,增添不少情趣。
颜梅华后来曾多次说,年轻时画画,主要是养家糊口。我的艺术道路真正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6年,伴随着文化大繁荣,中国连环画进入了历史性的“黄金时期”。同年,新美术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简称“人美社”)。自此,颜梅华也伴随着“人美社”的发展和成长。这是一个火热而充满激情的年代。人美社几乎集中了上海所有的一流连环画家及各路人才,可谓精英荟萃,有“一百零八将”之称,一时名震大江南北。大家在一起气氛融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工作干劲高涨……这是一段让人美社的人无比怀恋的时光。
担任人美社社长和副社长的是原新四军宣传干部吕蒙和黎鲁。黎鲁很年轻,看上去三四十岁的样子,光头,常着一身旧灰军装,脚穿布鞋,不穿袜子,给人以朴实、干练、正直的印象。他早年就读于私立大夏大学及新华艺专,在新四军中办过报纸,也会画连环画。黎鲁是社里主管连环画业务的副社长,他意识到,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业务,有必要更专业、系统地提升大家的绘画技巧及综合素养。为此,他请一些名家来出版社给大家讲课。为了帮助大家提高专业能力,黎鲁当时还在办公区底楼找了间房屋,雇佣模特儿让大家画人体素描。这一安排在当时不仅令人吃惊,也让一些人感到好奇。对此,颜梅华笑着说,黎鲁此举确实让大家对人体有了比较真实的感受和认知,对后来的绘画大有裨益。
在黎鲁请来讲课的名家中,包括油画大师颜文樑。当时,全国高等院系调整,颜文樑被调任浙江美院副院长。他曾以作品《厨房》获1929年法国春季沙龙荣誉奖,是中国早期西方绘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这位中国西画开山者,颜梅华仰慕已久。颜文樑注重透视与构图,对色彩学有深入研究。他当时开设两个科目:透视学和色彩学,每科为期三个月。讲到透视,他叫颜梅华在画板上按一个图钉,并从图钉拉一根直线,画到人物和建筑时,都须将中心与对象拉直,以此来进行透视训练。他的色彩学从光学开始讲起。他说,绘画首先要将颜色看得准,将颜色画得准。看颜色最正确的时间是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晴天,无云,并要直射光。颜文樑传授的绘画原理和技巧,让颜梅华受到了西洋画教学方式的正规化教育。
课余闲聊时,颜文樑知道了颜梅华的叔叔和自己是当年“草桥”的同学,颜文樑还告诉颜梅华说,自己小时候也是在干将坊长大的,这让他们之间更增添了几分亲切感。颜文樑日后对颜梅华也关怀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