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资讯中的标题党,以夸张的、煽情的、甚至曲解的方式描述或预测股市行情,很容易误导投资者,或者加重悲观情绪,或者为乐观情绪火上加油,让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投资者应该保持清醒,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看见说“暴跌”字眼时候,接下去看究竟跌了多少?要看平时一般跌多少?比如报道美国股市暴跌:“美国当地3月22日,在特朗普宣布对华贸易限制措施之后,资本市场出现恐慌,美国股市暴跌。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跌724.42点,跌幅2.93%。”对于美国道琼斯指数来说,一个交易日跌2.93%,确实可以称得上暴跌,名副其实。对于波动性更大的A股指数来说,2.93%的幅度可以称为大跌,还称不上暴跌。
当看见说某家公司业绩“暴增”的时候,注意一下基数是多少?增长之后处于什么估值水平?为什么增长?不一定大幅增长或翻多少番后就是绩优。比如某财经网站有这么个标题“业绩暴增180倍000785武汉中商涨停”。武汉中商2017年利润增长180倍,听起来确实厉害,按理应该涨几个停板才对,然而并没有。武汉中商从3月12日业绩预告到3月30日正式公告,还跌了8%多。可能有冲动的投资者奔着“暴增”买入,但是整个市场是理性的,原因有二:第一,暴增180倍是因为基数低,2016年的利润才200万,作为一个上市已经20年的公司,3.6亿的利润也不算优秀;第二,暴增的原因不是来自主营业务,而是来自拆迁补偿款,不可持续。很多地方,增长超过20%也称之为暴增,投资者一定要看清楚数据,且弄清楚来龙去脉。
还有把公司签订“大单”当成利好的。某股吧说“神州长城子公司获签6亿元合同大单”,后面跟帖“重大利好”。我们认为签订业务合同是一个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6亿元合同是不是重大利好,要综合分析如下几个方面:6亿元的量对公司过去的业务量来说是很特殊的吗?是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收入条线吗?能因此给公司带来比过去多的收益吗?具体能带来多少增量收益?只有比过去多得多的量,或者来自新的业务领域的增量,才能称之为重大利好吧。
如何在阅读财经新闻评论的时候屏蔽标题党误导呢?我的建议是:淡化词汇描述,建立量化思维,寻求数据支持。东方证券 毛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