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消防隐患多、群租人杂风险大、停车难于上青天……如何管理维护好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考验和挑战着城市管理的“绣花”精细化水平。
今天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28周年纪念日,除了在经济等领域先试先行、成就斐然,浦东在城市管理机制改革上又放“大招”:在本市率先成立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城运中心”):运用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全覆盖、全天候的“城市智慧大脑”,为老百姓提供高效贴心的服务,解决居民的“急难愁”问题。
智能改造
老房“嫁接”高科技
最近,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西三居民区的居民开心了。施工人员在“天上”整理架空电线、“楼上”铺设宽带,派出所在小区出入口新增了“人脸识别”,消防部门在研究老电梯和消防通道的智能设施,平安办在研究地下管线安全和地下空间管理……原来,这个小区正在进行智能化提升。这些布下的“天罗地网”、所有“神经元”都将汇聚到一个中枢神经——城运分中心平台的“智慧大脑”中。
西三社区居民何春华在这次智能化改造征求意见中,提出小区网络信号不好,希望智慧小区能升级,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还有许多居民对停车、出入口道闸系统等提出意见,希望智能识别进出车辆和人员,提升小区安全指数。住在老高层的李阿姨说,过去坐老电梯有点“吓老老”,现在装了安全监控装置,上下楼有保障了,她举双手赞成。租住在小区的王先生一家也很高兴,说是有智能门禁系统,老人和孩子在家更有安全保障了。
记者了解到,南码头路街道是此次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的试点之一,在对小区物联感知设备部署和智能化管理提升深入研究后,本次提升在0.048平方公里的5个自然小区内部署19类感知设备,覆盖了小区停车、消防、绿化、治安等领域,1193户居民将成为受益者。目前3幢高层的改造已经完成,其他区域也将在今年6月左右完工。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局长徐惠丽介绍,选择西三居民区作为首批试点小区之一,是因为这里大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施老旧,居住环境和安全指数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社区各种“老大难”问题的集中体现。本次改造目标就是运用城运中心南码头分中心的平台,围绕建设“安全、智慧、宜居”目标,打造全新的西三社区。
物联感知
解决居民“急难愁”
新打造的城运分中心和过去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有什么区别?据介绍,如果说网格化是城市管理的“1.0”版,那么城运分中心就是升级的“2.0”版。它克服了传统网格化管理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少、反应速度慢、智能化程度不够等缺陷,可谓社区治理基于物联感知的“ABC”版:其中A是AI(人工智能),B是大数据,C是云计算。这个新的“智慧大脑”,将通过人工智能、云平台等,将传统的事后追查转变为事前预防,做到防范于未然,不断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记者在城运分中心智能化平台上看到,比如针对群租这一城市管理难点,有专门的群租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出租房水、电、煤气用量的数据分析,智能筛选、预警发现异常情况,再由工作人员上门核实,精确了解出租房屋的信息状况。
同时,对于老小区普遍存在的停车难等问题,在“聪明”的城运分中心指引下,也将得以缓解。居民将来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了解车位情况,甚至有望预约保留一定时间的车位。
“老人智慧关爱”系统则让独居、高龄老人及其家人更暖心、放心。记者看到,在平台系统中,“陈大爷24小时未出门,王大爷24小时出门未回,温感异常……”等信息实时显示。只要发现异常情况,志愿者或居委干部将及时上门了解情况,防止老人发生意外。在沪东新村城运分中心,目前有1000多户孤寡独居老人、残疾人家庭和失独家庭已经免费安装了“三件套”:烟雾传感器、红外感应器、紧急按钮。家住五莲路北小区的独居老人李宝福,在家突发脑梗,所幸最后按下了“三件套”中的紧急按钮,与他结对的社区志愿者孙红英立刻赶来,将老人送去了医院。
流程再造
激发社区自治力
浦东新区建设城运中心的意义,不仅在于利用高科技手段及时获取数据信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后,后台各部门之间如何快速反应、实现流程再造也是城运中心是否运转成功的关键。
据悉,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将全面接入电子政务资源中心数据,导入物业、环保、绿化养护、垃圾分类、河道整治、安全生产等各相关管理系统,发现情况及时派单到有关部门,并要求其在一定时限内处理并反馈结果;还将对各分中心工作绩效予以考核。
更重要的是,有了智慧化的“火眼金睛”,老百姓也成为监督政府等部门工作效率的重要力量。比如,在小区门口将设置大屏幕,实时公布小区的水质情况、停车状况、绿化养护情况等;如果有发现异样情况,老百姓可以马上举报反映,也激发了居民的社区自治活力和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
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的超大城市都建立了运用大数据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比如,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制定数据开放政策和公共服务完善政策,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在纽约的城市管理中,通过明确政府职责,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引导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火灾的巡查预测准确度,巡查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好几倍。
下一步,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将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逐渐覆盖到全区;并形成浦东先试先行的模式,为其他区域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绣”出城市管理的“新精度”。
相关
链接
分中心各施高招
第一枪不同凡响
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的“顶层设计”已出,各分中心的日常管理,还需根据各自特点各施高招。在试运行阶段,不少分中心已经亮出自己的城市治理“神器”。
高行镇
“电子地图”追踪高危车辆
高行镇有不少重工业企业和大型停车场,往来的集卡、渣土车、油罐车、危化车等很多。为了确保周边居民的安全,城运中心高行分中心首创了能够“追踪”危化品车辆的“特殊车辆安全运行监控系统”。该系统借助了 “电子地图”监控探头,通过人工智能特殊车辆识别检测系统,监督特殊车辆在高行镇域内的安全运行。
有关负责人介绍,高行镇采集了这4类特殊车辆的数据模型,建立了人工智能特殊车辆识别检测系统,一旦指定路段的监控探头拍摄到上述车辆,安全运行监控系统就会启动自主监控。
在秋岚路上,则使用了“电子围栏”,用前端监控设备实时监控跨门、占道经营。短短不到600米的路上,曾有大量流动摊贩,虽经过多次整治,却屡屡“死灰复燃”。有了“电子围栏”,一旦有设摊人员长期停留“红线区域”,城运中心高行分中心就会收到警报,可以第一时间调度人员进行处理。
此外,城运中心高行分中心还有一套河道水质检测系统,利用水质检测传感器等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高行镇域内“国考”河道北咸塘浜水位、水质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并可以通过现场的摄像头,查看河道四周,防止污染河道的行为。
张江镇
联合执法防止车库住人回潮
张江镇外来流动人口较多,有的地方底楼车库还存在住人问题,由此引发噪音扰民、油烟扰民等问题。
发现问题后,城运中心张江分中心立即会同居委会、物业到现场踏勘。尽管目前法律法规对“非改居”尚无明确依据,但张江镇不回避矛盾、不击鼓传花,明确将该小区作为全镇车库“非改居”整治的“第一枪”,全面排摸后制定详细方案和具体措施。
之后,由城运中心张江分中心牵头城管、房办、居委、物业、安监、市场监管所等部门,逐户上门告知,发放《限期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住户限期搬离,并签订“三不承诺书”(不出租、不经营、不住人);对到期拒不搬离的承租户,根据消防等相关法规联合执法。
整治完毕后,由属地居委会、物业纳入属地化管理,一旦发现回潮,立即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目前,该问题已彻底解决,消除了居民安全隐患。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