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中专毕业进公交,我在这一行已经工作了19年,占了人生的一大半。
刚进来的时候是做售票员。那时候流行的是公共交通市场化,反正那时候好像什么都讲市场化,而对员工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除了当天上缴的“份子钱”外,其他的营收当天就由司售按比例分账。所以那时候没有人管你做得好不好,我自己把自己就管得牢牢的。我所在沪华线是当时公司里班次最密集线路最复杂的,那时候的早高峰,在东方医院靠站前我都要深吸一口气,一开门就马上从后门下车跑到前门,站在门边把人往车上推。还有过到最后自己反而挤不上车,驾驶员一不留神就把我关在车下自己开走了的事。当时我一边盘算着漏了那一车乘客要损失多少营收,一边打出租拼命地追。读书的时候我的数学最差,可做了一年售票员,我发现我的心算能力居然超强。一个车厢里的几十名乘客,哪个在哪里上的车,买了多少钱的票,哪一站下车,我记得煞煞清。
一个好售票,眼睛光盯着车里可是远远不够的。当时浦东也没什么地铁,每一条主干道上都有很多公交线,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参见现在的美团和滴滴。大家都掐着对方的时间点来开车,最高水平就是带走所有的乘客,留给你一个潇洒而模糊的背影。所以我不仅要熟悉自己线路上的所有路口红绿灯的时间、每个站点每个时间段的客流情况,凡是跟我们有交集的所有线路的时刻表我都是能倒背如流的。你知道怎么了解一个站点的客流么?我去站点最近的超市买口香糖,隔一个小时再去买一次,收银小票上的序列号就可以告诉我这个点大致的客流比例了。这些窍门也好黑手也罢,反正就让我在线路上混得风生水起,以至于大家知道当跟我搭班的驾驶员要调走时,居然天天有驾驶员请我吃饭,要跟我做搭班。那种骄傲哦,连谈恋爱的时候好像也没被这么奉承过。
随着地铁的不断延伸公交让出了公共交通行业“老大”的位置,改革也势在必行。公交不再是单纯的市场运营,而是靠向公益性行业,我也从售票员转成了调度员,奋斗的目标也随之改变。我从原来的在马路上和一名驾驶员打配合,转而和一群驾驶员打配合。收入不跟营收挂钩了,自然各种毛病就跟着来了。那时公交的“GPS定位”还在磨合期,定位不准的事经常有,所以钻空子的人也经常有。但我调度的时候他们不敢,因为凭着我在线路上滚过来的这么些年,谁只要到时间没有到站,哪怕他半道下车去吃饭我都能找得到他会去的饭店。
2016年1月,我被派到分公司挂职业务经理。那时九号线尚未开通,高峰时段曹路大居至6号线的曹路2路天天爆满,连带投诉也天天创新高。帮帮忙好口伐,投诉挂钩的是新区的优质线路补贴唉。好了,我奋斗了十几年又回到马路上去泡便利店了。大冬天的做客流调研,我和营运部的同事天天早上5点起床,6点就像两根冰碴子一样杵在站点上,记录每波客流量和我们公交车的通过量,回到办公室后还要结合集群大数据讨论方案,光解决问题还不行,我们要的是“多快好省”地解决问题。
现在的公交,车辆要更新成纯电的,服务要提升到航空的,线路要设计成到家的,唯独票价必须要不动的,好啦,我的奋斗又有了新标杆。不要问我辛苦哇,不辛苦为什么没几个上海小姑娘愿意做公交?也不要问我幸福哇,没点幸福感谁还留在公交?
十日谈
奋斗的幸福
责编:刘芳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将幸福延续,为梦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