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郑民华近30年推广探索超前技术的故事
~~~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郑民华近30年推广探索超前技术的故事
~~~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郑民华近30年推广探索超前技术的故事
~~~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郑民华近30年推广探索超前技术的故事
     
2018年05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扇小“窗”见证医者仁心
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郑民华近30年推广探索超前技术的故事
左妍
■ 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郑民华教授
  上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教授,应邀给医院的年轻医生“讲课”。身着白大褂的他谈吐风趣,台下笑声不断。

  作为国内微创外科理念的开拓者和推进者,郑民华说,荣誉是“身外之物”,病人却是“心中所念”,医学永无止境,追求不能停步。

  “拿筷子”赢得机会

  20世纪80年代,微创外科崛起,法国医生完成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手术不同,腹腔镜手术只要在患者身上打几个洞,这也被誉为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彼时,郑民华还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6年制法文班的学生。1986年,23岁的他公派留学,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当时,医院刚引进一台腹腔镜手术器械,并决定在住院医生中选一些人进行摸索,结果郑民华入选了,成为微创外科的初探者之一。

  “我的法国导师说,假如法国学生学会了,在医院旁边开诊所要‘抢生意’的,所以我这个中国人反而占了便宜。”郑民华的话让年轻医生哄堂大笑,很快他又严肃起来,“其实这是玩笑话,选我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拿筷子的手灵巧好用。”

  1989年,郑民华成为第一位主刀腹腔镜手术的中国人。在法国当住院医生的6年里,他完成了多例腹腔镜下疝气修补、阑尾切除等手术。法国导师“胆子”很大,遇到略有难度的病例,常常交给他做。就这样,他几乎接触了所有的外科领域,打下扎实的基础。

  1991年底,时任瑞金医院院长的李宏为教授到法国交流,得知郑民华和他学到的技术,便写信邀请他回国工作。郑民华毫不犹豫地回来了,同时将这一造福患者的手术技术带了回来,并在全国推广。

  但是,和其他新生事物的发展一样,腹腔镜手术这一“超前”的技术也曾饱受争议:明明可以“开门回家”,为什么要“爬窗”?万一看不清楚,手术还能做好吗?

  郑民华坚信,腹腔镜技术是外科手术的一场革命,也引领着外科乃至医学的未来方向。面对质疑和压力,勇者无畏的他走上了推广之路,从医院的妇产科、泌尿外科、儿科,再到国内各个城市,让外科医生们逐渐了解、接受并掌握这种技术。

  回国创多项纪录

  如今,已经没有人再说腹腔镜看不清楚。全球50%以上的手术操作在微创技术下完成,外科手术的“微创比例”更成为衡量学科先进性的客观指标。而在我国,许多有关腹腔镜手术的“首例”,都与郑民华密不可分:国内首例腹腔镜直乙结肠癌切除术、国内首例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世界首例腹腔镜下同时切除直肠癌和胃癌两处原发性恶性肿瘤、国内首例3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郑民华实现了我国微创外科从无到有的突破,至今共进行了5万余例、40余种的腹腔镜及内镜手术。这一个又一个“首例”,弥补了我国微创外科技术上的空缺,把微创外科从良性疾病推进到恶性肿瘤等高难度外科手术中。

  3年前,国内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来看望郑民华,80岁高龄的阿婆还珍藏着20多年前的出院小结。郑民华询问她的近况,老人的孙女说,一切安好,除了便秘难受。郑民华很快为她安排了简单的小手术,解决了便秘问题。

  更强调“以人为本”

  “一天,又一天,你告诉自己,再坚持一天。”郑民华说,选择做医生,就等于选择了奋斗一生。近30年来,他一直在寻找新的机遇,不断开创先河。

  2001年,瑞金医院微创外科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郑民华是掌门人。他还牵头制定我国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为国内外40多家医院指导手术并培训医师。2009年,他当选为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会主席,第一次在中国成功主办亚太年会。2016年,他将世界内镜外科大会这个微创外科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首次带到中国。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手术,现在还有了蛇形机器人,只需要打一个小孔,就能在腹腔里“游走”,精准完成手术……郑民华关注微创外科领域每一次创新与进步。但他也表示,从过去的“钥匙孔”到如今的“针眼孔”,创伤越来越小,固然是一种进步,但这并不完全代表“微创”的核心理念。

  微创的核心理念到底是什么?他反复强调,“微创外科发展至今,已由精准化向功能化发展,即从对技术的精准追求逐渐转向对人的整体关注。在‘技术为王’的观点面前,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新技术手段的更迭,是为了减少病人的并发症,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年来,慕名找到郑民华的重症、疑难、高龄患者越来越多,医者仁心的他总不忍拒绝。“如果所有医院、所有医生都不愿意冒险,遇到重病人就拒收,那病人怎么办?医学又怎么进步?”他带领团队收治众多疑难杂症,并想法子为病人省钱,在手术方式和医疗器材选择上为病人精打细算。

  几乎每天,他都准时出现在病房里,带领实习医生、研究生和年轻医生查房、讲解病例、分析病情。如今,他的核心团队已有十来位骨干成员,大多可以独当一面。“做带教老师是个神圣的工作,传授医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应当端正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真谛。”郑民华说。

  上海工匠、银蛇奖、五一劳动奖章、十佳医生、上海十大杰出青年……郑民华所获荣誉不计其数,个个都有分量,问他哪个最“重”?郑民华回答,奖项自然是锦上添花;但患者不关心这些,对他们来说,能治好病的就是好医生。因而,他最大的成就感并非源自荣誉,而始终是病人的信任和满意。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科创上海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阅读/连载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扫码下载新民客户端
一扇小“窗”见证医者仁心
提升废旧衣物回收利用能力
补上“金融营商环境”短板
新民晚报要闻A02一扇小“窗”见证医者仁心 2018-05-07 2 2018年05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