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故事尽人皆知,所以如何在舞台上演绎这个故事才是看这出戏的最大悬念。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又称俄罗斯国家普希金戏剧学院剧院,迄今有262年历史,是俄罗斯所有剧院的“鼻祖”。当进入剧场,还未入座,宏大气场扑面而来——拔地而起的铁架顶到了舞台的“天”;演区分了三层,仅一层就有近30级台阶。除了第一层之外,第二、三层演区的台阶是背对观众席的。在二层及其之上,背对观众坐了60位群众演员。仅有一位穿黑色西装的壮硕男演员巡场,以苍鹰一般的锐利眼神审视观众席。
开场被抬上舞台的哈姆雷特,在外形上远远不及劳伦斯·奥利弗在电影《王子复仇记》中俊美,但十分符合西方历代皇家油画里寻常王子的形象,鹰钩鼻子苍白的脸,个子不高神经质。演戏不过10分钟,已经因为情绪波动大而肤色红到胸口。该剧十分凝练,编剧把脍炙人口的主要情境重新结构。开场就是丧礼兼婚礼上,哈姆雷特装疯。接着,身穿铠甲的父王幽灵,在最高层的铁架上咚咚咚走过,告知王子自己被害真相。然后,王子要戏班演一出《捕鼠器》再现国王的兄弟在花园中杀害国王的情形。大受刺激的国王,让王后来探王子到底知道多少内幕,结果哈姆雷特误以为国王就在铁架下面偷听,所以一剑刺向铁架,结果杀死的是奥菲莉亚的父亲。
奥菲莉亚的父亲确实早就与国王、王后串通。当他向国王告发王子爱他女儿时,就是从铁架下硬是要探出脑袋,并从铁架缝隙中递给国王哈姆雷特写的情书。而这个位置,也正是这一版《哈姆雷特》中,他的丧命之地。起先,他也是躲在这里,指示奥菲莉亚打探王子是否真疯,结果爱上王子的姑娘深受情伤。所以,待他被刺死之后,就被直接仍到了台口的“洞”里——象征着坟墓。掘墓人不时从“洞”里冒出来。紧接着,奥菲莉亚并不如通常的“死法”——哀婉而浪漫地随溪流而去,而是直接就跳进了坟墓。然后,哈姆雷特调侃地从墓地中冒出头来,简短地独白着,“生存还是死亡”用的是英语“To be or not to be”,紧随其后的“这是一个问题”起,依然还是说了俄语……
福金导演的这一版本穿梭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当群情激越之时,台上群众都身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当主要情节推进时,主角则西装革履。最后,当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哥哥以剑对决时,两人换上了白色击剑服,并在三层铁架上翻飞。而最高处,哈姆雷特父亲的“幽灵”也正俯瞰这一切……当主角身穿现代服装时,暗示着那些曾经发生在数百年前的故事,在当下依然发生。例如,哈姆雷特感慨道:“上帝为你们造了一张脸,而你们自己又造了一张……”
坚硬生冷的铁架仿似严酷的客观环境,也是现代工业化的表达方式。在铁的缝隙中求真相、求真意的哈姆雷特终究隐隐地知道决斗中剑尖的毒液与所谓庆祝的毒酒,是自己和母亲的宿命——这样的情节在现代也时常发生。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