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改编自编剧姚远的话剧《李大钊》,剧名取自1916年创刊的《晨钟报》。李大钊曾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向当时的中国青年发出“再造青春中华”的热情呼唤。故事以李大钊留学归来开篇,讲述了他宣传救国真理、领导工人运动,直至最后被杀害这段短暂而又影响深远的生命历程。
原话剧中的人物被删减至9人,既有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琴君、宇剑等虚构人物。9个角色拥有着不同的性格、身份和立场。李大钊、陈独秀无疑是共产主义救国的坚定拥护者;章士钊、白坚武、柳湘鸿是同忧天下却踏上不同救国之路的有志之士;琴君代表着努力挣脱封建家庭、向往文明自由的新女性;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则是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这些人物也折射出那个年代,不同青年面对混沌现状、未知将来的不同态度、选择和作为。
和大多数歌剧剧本的不同点在于,《晨钟》没有以故事性的情节冲突来体现戏剧性,而是通过不同人物所处的不同社会境遇、所持有的不同主张见解来形成冲突,于是有了《各有政见》《众学生议论纷纷》《朋友请好自为之》等重唱。作曲家许舒亚表示:“这种冲突不像大多数歌剧中那么简单、直接,而是更为复杂、交错。我要做的,就是用音乐来描绘出这些人物的特性、体现出他们之间的思想冲突。”
演出现场,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通过唱段展现得淋漓尽致,《国际歌》永远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旋律,引发了一轮轻声的全场合唱。在慷慨激昂的整体音乐基调之外,李大钊用咏叹调唱出《我心中嘹亮的号角——共产主义》的明朗坚定;重唱《众学生议论纷纷》中,白坚武、章士钊、柳湘鸿的音乐色彩或暗淡、或犹疑。赵纫兰一角则通过《四合院》里的河北民间音调勾勒出中华女性的传统形象;琴君既有《摇篮曲》里母爱的柔情,又有《凤凰浴火重生》中对希望和光明的向往,音乐设计上充满了鲜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晨钟》中的9位主要角色几乎全部是由上海歌剧院80后演员担纲。饰演李大钊的青年歌唱家于浩磊(见圆图)表示:“这部歌剧中的人物角色,其实和我们一样,正处青春年华。但是他们面对国难民苦,却有着如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在排练过程中,从剧本、从唱词里感受到他们的理想情怀,非常感动和敬佩。”
今天,上海歌剧院还为《晨钟》安排了专题研讨会,为之后的剧本、音乐修改,以及舞台版的设计制作,收集充分的反馈。指挥张国勇说:“作为原创作品,我们第一次以音乐会版的方式呈现出来,肯定会有一些不够完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期待11月再次执棒舞台版《晨钟》的时候,无论音乐还是舞美呈现、舞台演绎等各方面,都更加成熟。”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