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之际,68位已故著名学者当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郭绍虞榜上有名。
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字绍虞,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郭绍虞先生以照隅室作为斋名。晚年印有《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20年代初,与茅盾、叶圣陶等创立文学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郭绍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旁及古今语法修辞。书法也有精深造诣,为海内外学者所尊崇。
1933年底,荣宝斋采用木版水印技术和饾版、拱花工艺印制了一部《北平笺谱》。这部笺谱由作家郑振铎和鲁迅先生合编,分为六卷,包括陈师曾、齐白石及吴侍秋等大师的作品三百多幅。卷首有鲁迅和郑振铎的序各一篇,分别由魏建功和郭绍虞书写。郭的书法铁画银钩,驰誉一时。
1961年4月8日,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宣布成立,沈尹默被推举为主任委员,郭绍虞、王个簃、潘伯鹰为副主任委员。
1972年9月27日,这个日子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而来北京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富有诗人情怀的毛泽东是“秀才人情书一本”,将怀素《自叙帖》赠送给了田中首相。这在当时成了传统书法回归的信号。同年11月14日,郭绍虞撰写的文章《学一点书法》在《文汇报》发表,一度中断的传统书法艺术开始迈上回归之途。
有一位书法家评论说:“白石老人的书画愈老愈辣,郭老的字则愈晚愈秀。”最近在上海嘉拍卖春拍拍品中,见到一幅郭绍虞行书《毛主席咏梅词》立轴,虽然未署年月,但从其钤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老人”一印即可知为其晚年80多岁时所书,作品苍劲之中流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清气,真可谓“人书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