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我是现实魔幻主义,其实我小说里的人物,就生活在这样魔幻而真实的世界中
——刘震云
其实故乡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 ——阿来
我生命和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
——迟子建
只要我在那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成我的故乡 ——毕飞宇
故乡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 ——贾平凹
上周五,一个三分钟的纪录片预告片发布,平地起惊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6位文学大家,走在黄土高坡,走在雪地冰川,走在江南水乡,走在青藏高原……镜头跟随着他们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即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将还原6位作家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讲述他们将生活故乡转化为文学故乡的故事。
跟着作家回家
中国当代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学版图的重要风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文学风景植根于中国大地,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从2016年夏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历时两年,跨越秦岭和黄河,跟踪拍摄了6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摄制组还远赴日本、美国、欧洲多国,采访了3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等国际知名专家,记录下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一直拒绝拍摄任何形式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是他首次接受纪录片拍摄。“我回到了过去的棉花加工厂、当年站岗放哨的老营区,以及当年参与文学活动的地方。故地重游,激活了很多记忆。”
寻找精神故乡
这部纪录片名为《文学的故乡》。关于故乡,迟子建说:“其实一个作家拥有故乡是美好的,有了故乡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梦,故乡的梦永远不会破灭,它会伴我一起在文学之路上走下去。”关于文学,在藏区长大的作家阿来说:“写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你只能作一个选择。只有在小说里,我们才可以活成各种各样的自己。”刘震云则说:“为什么生活中除了生活,还需要文学?还需要电影?那就是因为在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可以出现,电影也可以出现。”
关于这部片子,贾平凹说:“拍这样的片子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当初拍摄时,我就为这个创意叫好……只有把握了这个时代,理解了文学和作家,才能保证该片的精彩。”总导演张同道则表示,《文学的故乡》讲述的虽是莫言、贾平凹等当代作家的故事,但他希望观众观片之后,也能找到自己的文学故乡。他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文学的故乡,这个故乡就是你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
据悉,该片将于6月8日至14日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