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效如何?怎样推动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省级统筹
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浙江民营经济活跃、江苏经济实力强、安徽地大物博,三省一市各有优势、各有特色。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加强省级统筹是关键。
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去年12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带领代表团赴安徽、浙江、江苏“走亲戚”,共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工作并形成诸多共识。
今年1月,三省一市抽调15名精兵强将组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实行联合集中办公,创新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是“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是“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是“办公室”“联席办”和多个专题合作组。
目前,长三角共有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务、产业、城市和食品安全等12个合作专题,并根据合作任务进行动态调整和深化。
目前,三省一市正联合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初步梳理了30多项重点合作事项。“在编制中,我们着力转变行政区为主的惯性思维,聚焦交通、能源、创新和环保等重点领域,梳理排摸突出问题清单,明确阶段性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细化目标任务,形成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上海市发改委介绍。
同城效应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长三角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而今,上海轨交11号线已延伸至江苏昆山的花桥站,成为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从廊下至平湖新仓、从枫泾至嘉善姚庄,金山境内开通多条毗邻公交线路,实现沪浙两地公交网络无缝对接……
除了交通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还在探索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一体化。例如,2017年联动开展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百日攻坚战”活动,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三省一市档案部门签署了开展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工作合作协议,为市民提供更便利、更高效、更安全、更智慧的档案利用服务。
上海市发改委介绍,在战略互动、改革协同方面,长三角正谱写“协奏曲”。例如,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复制推广方面,将积极探索拓展自由贸易账户适用主体和范围,逐步对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其他自贸试验区内注册和开展经营活动的、有跨境投融资和贸易结算实际需求的企业,允许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并将深化推广上海单一窗口建设经验,率先实现长三角区域通关数据互通,逐步实现与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的单一窗口互联互通。
发展机遇
5月11日,首届“长三角民政论坛”在上海举行,签订《深入推进长三角民政事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发布《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上海共识》;
5月21日,上海嘉定区与江苏苏州市签署共同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天后,上海青浦区与浙江嘉兴市签订区域联动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规划、科创、产业、交通、生态、民生等多个方面,形成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系列合作正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就发挥市场作用,三省一市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努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前瞻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区,打造一批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上海正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上海正积极发挥核心城市服务辐射作用,在加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等高端要素市场相对齐全发达的优势,全力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服务长三角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赢得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 范洁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