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诈捐疑云”的反思
纪玉
  纪玉

  年幼女童罹患重病,家属通过网络平台筹集资金后却消极治疗,放任女童病情恶化直至死亡,甚至涉嫌将募得善款用于为其弟弟治疗兔唇……这一场围绕着女童王某雅的“诈捐疑云”,近日终于得到了一些事实上的厘清。

  首先,网传女童家属募得“15万元”,但根据网络募捐平台的声明和警方给出的说法,实际为3万多元。其次,为女童弟弟治病是申请了另一家基金的资助,医院证实了这一情况。女童所在的河南省太康县警方表示,女童确实患病,善款大部分用在了女童的治疗上,警方没有发现其家属“诈捐”等犯罪证据,因此未予立案。家属提供的有票据的开销只有几千元,有些开销没票据,不过警方没办法对这个特殊家庭的支出提出质疑。剩余款项1000多元已交由太康慈善会。

  网络募捐平台的出现,为身处急难困境中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求助渠道。不过,“诈捐疑云”时有发生,让不少人对网上求助疑虑重重。这一次“诈捐疑云”,也是击中了人们已有的怀疑和顾虑,加上疑似“重男轻女”等因素,使得女童家属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如今,虽然事实真相已经得到一些厘清,但这样的事件对网络慈善恐怕仍然构成了一定打击。

  回顾事件,从微博大V发出质疑信息,到大量网友和自媒体加入质疑阵营,再到某公众号文章《王某雅小朋友之死》将质疑推向顶点,质疑的声音相当强大,但质疑的基础——事实——却未必牢固。比如怀疑女童家属将善款用于给其弟治病,依据只是女童母亲发在朋友圈的带儿子看病的照片截图。尤其作为信息传播重要节点的自媒体和网络大V,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非普通网友能及,发声时更应秉持负责、慎重的态度,结论不能先于事实而行。而对于普通网友来说,对某条信息作出判断之前,也应先等一等、多想一想,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同时,网络慈善的规范性、透明度不足,也在这一事件中再次暴露。从目前已公布的事实来看,指责女童家属“诈捐”,缺乏依据。但要求受助者公开善款去向、提供支出凭据,是合理的。一些网络募捐平台仅需提交身份证明、诊断证明等材料就可发起筹款,在信息审核方面有待加强。对于筹到款项的实际用途,也缺乏严格的审核手段。外界固然不应该拿着“放大镜”居高临下地去评判受助者如何使用善款,但完善对募捐行为的审核和监督,是必须做好的一件事。受助者有义务及时披露善款去向,募捐平台也有责任加强信息审核及对善款使用的监督,比如与医院加强合作、直接与医院结算费用,也可引入第三方力量进行审计审核。

  网络慈善要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需要在捐助者、受助者和社会公众之间构筑更坚实的信任,完善的募捐机制和理性的舆论氛围,都必不可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谱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奏曲”
“从石库门再出发” 传承红色基因
紫色花海迎客来
“诈捐疑云”的反思
新民晚报要闻A02“诈捐疑云”的反思 2018-05-28 2 2018年05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