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启先生(1915年2月25日—2012年4月16日)生前是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领衔对中国近代海关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开拓者。说起与陈先生的交往,这纯属偶然,二十多年前因为撰写一篇海关史论文引发的。
本人对历史,特别是对海关的历史感兴趣,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和撰写相关的书籍和文章。由于不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阅读的书籍也很有限,在撰写论文时就遇到了瓶颈,尤其是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用词不太能把握。例如,什么是关余?等等。由于当时没有像当下如此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求助,于是便萌发了给陈诗启先生写信的念头。信寄出去之后,我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令我没想到的是,不久我收到了陈先生的回信。他在信中不仅详细地回答了我的几个疑问,更是对我有志于近代海关史的研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鸦片战争前后的近代海关史是一个需要再做深入研究的领域”。他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我继续进行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事实上,陈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海关史的研究。后来由于“文革”的缘故被迫中断了很多年。然而,他不甘心宝贵年华淹没于滚滚黑流,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咬紧牙关进行研究工作。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代海关史涉及的内容庞杂,海关档案浩如烟海,在学术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亟待开拓但也绝非个人能力所能够办到的。由于当时研究人员极度匮乏,他就带领全家老小根据各自的能力,选摘、抄写、校对、翻译有关资料。经过近7年的默默耕耘,终于整理完成了《中国近代海关史资料总目》,并在这个基础上写出了《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的几个特点》和《论清末税务处的设立和海关隶属关系的改变》两篇力作。之后,他还编写了书名为《中国近代海关史》教材,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陈先生更是认为,近代海关是英国控制下的国际官厅,它和各国特别是英国的对华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密切的关系。各国外交部门也都保存了大量有关中国海关的档案资料,回国的海关外籍人员也有许多有关海关问题的记录、信件和文件,有必要召开一次或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范围内交流有关资料、研究成果和不同观点。在他的积极呼吁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分别于1988年在香港大学、1990年在厦门大学和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了3次中国海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费正清教授还被聘为研讨会的顾问。费正清还把自己的一本有关中国历史的专著赠送给了陈先生,他一直珍藏着。
有人说,“时间就像一头野驴,跑起来就不停歇”。转眼,陈先生已经离开我们近6年了。然而,可以告慰他的是,在这些年里中国海关史的研究并没有停歇。2015年7月初,在厦门大学举办了“纪念陈诗启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初,粤海关博物馆、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也举办了“粤海关与海关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学术研讨会。我本人有幸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并在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相关专家和教授的认可与好评。2016年2月底,复旦大学成立了以吴松弟教授领衔的“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我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多、更优质的海关史研究成果出现,谨以此文感念陈诗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