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干洗”废玻璃
上海每年产生的日用及建筑碎玻璃为80万吨至100万吨。玻璃按照垃圾分类,被归为“可回收物”,然而,因其分布广、价值低、难收集等特点,回收率一直较低。在今天的低碳日主题活动上,废旧玻璃的处理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据记者现场了解,上海已建成了世界上产能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分拣品种最齐全的生产加工线,建成了我国首个以废玻璃回收利用为核心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这套智能化废玻璃分拣处置系统,最大程度节省了手工作业,改变了以往碎玻璃分拣过程中对于水洗的依赖,首创了“干洗”分拣法,提高了分拣效率和质量,成功解决了碎玻璃分拣过程中废水处理的污染难题。
“我们要不断挖掘碎玻璃这一‘城市矿产’,真正做到变废为宝。”被纳入示范基地的上海市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华介绍说,引进德国技术的这套系统,可以将分拣处置后的玻璃杂质含量控制在3‰,还能将废玻璃按颜色细分为透明、纯白、棕色、绿色等。由于分拣得精细、杂质低,这些废玻璃再生利用后的价值也能获得较大提升。随着4条自动化分拣线的建成投产,公司将形成初期65万吨/年的碎玻璃回收加工能力,彻底解决上海市及周边地区碎玻璃回收的难题。
让更多车喝上“地沟油”
在上海,每天有150吨左右的餐厨废弃油脂。过去,处置“地沟油”,餐饮企业需要给环保部门付费,将油交给“正规军”的积极性不高,不少生物柴油的加工企业也因此处于收不到油、产能不足的状态。
上海探索了“地沟油”的收、运、处、调、用全程闭环监管模式:餐饮企业安装油水分离器,油脂被“上锁”;收运统一车辆并安装GPS、统一持证上岗;由有资质的企业将其处置生产为生物柴油。上海中器环保是上海指定的“地沟油”处置企业。据介绍,过去,企业生产的生物柴油只能卖给锅炉房等附加值不高的客户,一吨要亏近千元。现在进入加油站销售,附加值提升;再加上有补贴机制,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由地沟油制成的B5生物柴油已进入部分加油站,年内上海将有200座加油站供应这种生物柴油,今后还将逐步推广。从公交车到环卫车,再到社会车辆、未来的船舶用油等,上海正探索如何在实现闭环管理的同时,让“地沟油”有个市场出口。
目前,上海对地沟油的监管体系覆盖3.5万家产生餐厨油脂的单位,同时配套信息化系统,保证全过程监管。近期,上海市还出台了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生物柴油的推广管理办法,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终端销售有补贴,油价下跌时财政也有托底机制。
固废利用全国领先
在全国低碳日上海主题活动上,各部门围绕“循环共享、低碳发展”的理念,通过多形式的互动,增进社会大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在工业固废、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以及再生资源的利用等多方面,上海正努力探索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数据显示,过去3年间,全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4400万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基本做到了当年产生当年利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去年,上海市的工程、装潢等各类建筑废弃物达5500万吨,通过再生骨料利用、道路路基材料、填埋等多种方式,建筑垃圾处置利用逐步规范,基本实现环保安全处置。
目前,上海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750万吨左右。通过建成“城市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利用和末端处理系统,形成垃圾堆肥和填埋气能源利用、垃圾发电”的产业链,资源化率达到30%以上。目前已建成垃圾焚烧发电能力13300吨,到2022年,将再建日焚烧发电能力9500吨。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