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余脉相传”“小丑挑梁”“青春舞台”“星星点戏”迭出~~~
“余脉相传”“小丑挑梁”“青春舞台”“星星点戏”迭出~~~
“余脉相传”“小丑挑梁”“青春舞台”“星星点戏”迭出~~~
“余脉相传”“小丑挑梁”“青春舞台”“星星点戏”迭出~~~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脉相传”“小丑挑梁”“青春舞台”“星星点戏”迭出
戏曲演出品牌
在沪渐成气候
王剑虹
■ 《搜孤救孤》中王珮瑜扮演程婴(资料照)
■ 青年演员演出的越剧《珍珠塔》
  “余脉相传”王珮瑜京剧传统骨子老戏展演第四季7月上旬即将开锣,“小丑挑梁”京剧丑角艺术展演第三季也将于8月上旬推出首场演出,“青春舞台”“锦瑟年华”是为青年戏曲演员打造的演出品牌,“星星点戏”是民营公司和院团联手为吸引新观众推出的演出品牌……这两年,推出有一定体量的系列演出、打造演出品牌成为沪上戏曲演出市场的一股“新风”,一些优质的演出品牌渐成气候,成为票房、人气的保证。

  向规范靠拢

  曾经,随心所欲、缺乏计划性、更没有策划意识是戏曲院团演出的一个常态。临近演出前一个月才确定戏码、阵容,让宣传营销“措手不及”;演一两场就悄然收场,哪怕演出有好的口碑,有观众闻迅而来想看,对不起,不演了,什么时候再演?不知道。这几年,随着戏曲大环境的好转,社会关注度增加,越来越多的戏曲院团有意在演出市场上有所作为,因而在运作上也开始向现代成熟演出市场的规范靠拢,最为明显的是演出的计划性增强了。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告诉记者,现在院团已经能够做到提前半年排定演出计划。而上海京剧院早几年就开始推出演出季概念。上海昆剧团的巡演则往往提前一年就早已排满……在这些演出计划当中,演出品牌、系列演出往往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成品质保证

  “余脉相传”今年六场演出目前平均出票率已达八五成,其中9月的《搜孤救孤》早已一抢而空,而前三季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九五成以上;“小丑挑梁”开票未久,前两场的出票率也已达八成,去年的成绩是平均九成以上;上海越剧院为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演员打造的“锦瑟年华”,今年上半年演出15场,平均上座率也高达八五成……这样的成绩单对于戏曲演出来说可以算是好得“惊人”了。“小丑挑梁”的制作人严庆谷表示,成熟的品牌出票一定好,因为在观众心目中,这就是品质的保证,让买票的观众有“安全感”。而另一方面,成系列的品牌演出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余脉相传”第一季时,每场演出结束后剧场的票房前就会排起购票的长队,“抢购”下一场演出票,当时曾是逸夫舞台的“一道风景”。

  需精心维护

  从数量上来说,上海戏曲演出市场目前的演出品牌已经不算少了,虽然剧种间不太平衡,但类别却相当丰富。有演员个人的,有某一行当的,有院团为不同年龄段演员打造的,也有针对不同层面观众的,还有专门用于巡演的等等。有些定位非常清晰,但也有些概念过于笼统。一个演出品牌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的,后期维护更需要下大力气。一方面,一个演出品牌需要有一定体量的演出来保证其“可持续性”,有些演出品牌的内容目前看来还有些“单薄”。而另一方面,虽然归在演出品牌之下的演出票房的确往往要比一般常规演出好,但是若因此就把什么演出都拉进品牌的“篮”里也并非明智的做法。

  打造演出品牌,对于戏曲演出团体而言还是一个新课题,但显然,这是一个很值得下功夫去研究的课题。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闯入上古 神话界
一种自信
戏曲演出品牌 在沪渐成气候
好戏的“源头” 传播的“码头”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3戏曲演出品牌
在沪渐成气候
2018-06-29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