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听艺术家讲“光阴的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听艺术家讲“光阴的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听艺术家讲“光阴的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听艺术家讲“光阴的故事”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戏的“源头”
传播的“码头”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听艺术家讲“光阴的故事”
朱渊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道亦酬勤;高歌一曲中国梦,最贵是初心。”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昨晚,上海京剧院推出的京剧音乐剧场《我们共同走过》在上海音乐厅上演。《四郎探母》《武家坡》《白蛇传》《曹操与杨修》《成败萧何》《夜深沉》……演出以最顶尖的阵容,通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一出出动人的“光阴故事”,描绘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突出了上海京剧和海派文化的标识度,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作为好戏“源头”和戏剧传播“码头”的积极作用。

  童祥苓、张南云是圈里闻名的梨园伉俪,昨晚,两人携手再唱《武家坡》,令人动容。1979年,已有十余年未合作的两人,再次于延安剧场联袂演出了《四进士》,分别饰演宋世杰与杨素贞。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戏全面“解禁”重返京剧舞台,童祥苓难掩激动:“那是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我从频繁的现代戏演出回归传统戏,感觉是演艺生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1987年,尚长荣带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开始了在上海京剧院的“旅程”。那时真叫“苦排”,排练场就在京剧院二楼仓库旁的一个房间,夏天只有一架电扇,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创作却屡获成功。在这个城市,尚长荣不但留下了“新编三部曲”,如今,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上映,电影《贞观盛事》的开拍,都让尚长荣感到满足:“作为戏曲演员,我们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当初,抛弃已有的功成名就,举家从湖南迁至上海,陈少云是怀着一个麒派梦。上海,没有让他失望。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上海京剧院一出出新创作品问世,陈少云也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海派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排演,一连排了三本,反响轰动。接着又陆续主演了《成败萧何》《金缕曲》等一批新编作品,也收获了业界的广泛好评。陈少云说:“我能成为今天的我,要感恩时代的机遇。”

  如今,陈少云的麒派梦又有了新的延伸,传承麒派文化、培养接班人成了他的主业。在他毫无保留地传授下,郭毅、于同辉、鲁肃三位上海京剧院的麒派弟子舞台技艺日臻成熟。“麒研班”(全国麒派艺术研习班)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陈少云相信:“时代不断在进步,艺术环境越来越好,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加入麒派艺术阵营。”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闯入上古 神话界
一种自信
戏曲演出品牌 在沪渐成气候
好戏的“源头” 传播的“码头”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3好戏的“源头”
传播的“码头”
2018-06-29 2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