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建党97周年的日子里,百岁老战士刘光军常会哼唱几句当年征战南北的革命歌曲。尽管因患白内障,他视力模糊,但他听觉敏锐,护工阿姨读报,每有读不出的字,他便会接上。在他儿子刘聿的陪同下,我听刘老讲他的故事,也有幸听他完整地唱出《在太行山上》《抗大校歌》。这是老人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我党诞辰纪念日,也庆祝自己入党80周年。
回望革命征程
刘光军出生于1918年7月,祖籍广东韶关。韶关是中国革命起步较早的地方,他的父亲在县政府任职,是位爱国开明人士。刘光军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三个妹妹。早在上世纪20年代,大哥刘梦晖、三哥刘如心就已是中共党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在大哥的带领下,除了七岁的小妹,他们兄妹六人都踏上了抗日征程。父亲尽管万分不舍,但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拿出了家中所有积蓄给儿女们作盘缠。二哥刘复英则放弃学业,赶回国直接到武汉参加抗战。刘光军他们原计划奔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却因一路上火车遭遇日寇军机的狂轰滥炸,走了近一个月,才到达武汉。在八路军办事处,他们受到罗炳辉将军的热情接待。了解他们的意图后,罗将军鼓励他们去延安,并亲自为他们开出介绍信,分两批向延安进发。刘光军于1938年初到达延安,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
刘光军是抗大第五期学员,聆听过毛泽东同志的报告,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根据党中央到敌后办学的精神东进太行山,刘光军就成了强渡黄河的先遣队员;在太行山,他参加过百团大战;在邢台地区,他担任过武工队长,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鲁西南等城市,又随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市、川东、川南等地区。1949年后,刘光军被刘伯承司令员任命为川东公安厅三处处长。
寻访抗大旧址
1983年,刘光军离休了,他开始实施多年来的心愿——寻找当年抗大总校的遗址。他与当年同在抗大的战友王造明一起,自费来到河北邢台浆水镇,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抗大总校正是设立在此。
刘光军背着军用水壶和书包,从上海乘绿皮火车坐硬座到邢台。因为当时这里还未修建公路,刘光军不顾长途劳顿,在火车站买几个大饼充饥,步行几十里山路进入大山沟。
刘光军找到时任邢台县广播局局长的王丙元,在他的协助下,来到土岭村。这里是1942年日军袭击于家沟邢东党政机关的地方。村中许多老人向他追述了那次战斗,赞扬八路军用鲜血和生命保护老百姓的英勇壮举。
刘光军来到浆水镇南峪村,村里不少老人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当年他就住在老乡家里。他向老乡们讲了自己的想法,与他们一起回忆踏访现场,找到了不少抗大的旧址,如设在前南峪村的抗大总校、在浆水镇的抗大政治部、在河东村的抗大供给处、在桃树坪的抗大医院等……这对刘光军而言,是极大的鼓舞。以后,他每隔两三年,就去邢台浆水镇一次,陆续确认了当年抗大总校领导罗瑞卿、何长工、滕代远等人的旧居;又联系到抗大总校领导的后辈和一些战友,收集物品提供给陈列馆筹备处,为浆水镇建立抗大纪念馆出了大力气。1997年,一座全国建馆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校史的陈列馆,在前南峪村建成了。
创建抗大研究会
2016年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建校80周年的年份,刘光军拿到由抗大陈列馆出版的“纪念特辑”时,心情格外激动,因为这里也凝聚了他的心血。1991年3月10日出版的《邢台学报》,有篇“抗大精神研究会部分发起人简介”,刘光军的名字亦在其列,而上海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会的发起成立,则是由他与抗大战友傅泉克服很多困难促成的。当时电脑还未普及,为了联系战友,他俩不辞辛劳地写出一封封信;缺乏经费,他俩骑着自行车,到刘光军离休前的工作系统“化缘”;没有场地,在赴革命老区援建希望小学时,有缘结识同去援建的上海普陀区职工大学领导,校领导当即拍板,腾出一间办公室无偿提供给上海抗大研究会。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97岁高龄的刘光军,满怀激情地写出当年鏖战抗日战场的回忆文章,他还接受延安电视台“口述红色岁月”节目组的采访,一小时的讲述中,提供的一些细节,有重要史料参考价值。
刘光军告诉我,当年八路军的115师、120师、129师,“师”是用英文字母D表示,比如115D、“旅”是B、团是R、集团军是AG,填补了我的一项知识空白。
营造幸福晚年
刘光军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他爱旅游。夫人王均燕退休后,他携夫人重走当年战斗路,一年中总有半年在外,寄情红色根据地的乡亲和山水,八十多岁时,他们还回到家乡韶关、上过太行山。王均燕说,那年到“挺进大别山”战斗故地缅怀,刘光军腿脚利索地登上山顶,将同行的人远远地甩在身后,其他游人见状,纷纷赞扬他老当益壮,听说他是抗日老战士,游人自发列队热烈鼓掌向他致敬。刘聿说,老爸之所以身体健朗,与他长期步行是分不开的。1999年,曾经的战友在北京相聚游览长城,时年81岁的刘光军足蹬“老头大皮鞋”,率先登上八达岭烽火台。
他爱摄影。在抗日战场上他曾缴获过一部日本照相机,拍下很多照片,还学会了暗房技术自己冲洗,如今,这些照片都成为了珍贵的资料。抗战胜利70周年时,他将照相机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他爱烹调,煲汤做菜很拿手,是“家庭煮夫”,一直担纲家中的大厨,夫人和孩子口福不浅。有战友来家拜访,他更是热心下厨,做出拿手好菜请大家共享。
他爱装裱。在老干部活动室,他热衷为其他老干部的书画作品装裱,自我调侃是“捣浆糊”。夫人爱好书法,每有佳作,他就将作品装裱好挂在家中,共同欣赏。
他爱射击,经常参加射击训练,当年在战场上,他就以好枪法,赢得战友们赞誉。晚年在老干部实弹打靶比赛中,取得10发98环的优秀成绩。
他更爱足球。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时,校长是意大利人,青睐足球,组建学校足球队,他是守门员,被同学们唤作“铁门”。如今,每逢有足球赛总不落下。世界杯足球赛,往往是半夜比赛,他们一家子半夜看球赛呐喊助阵,耄耋的刘老兴致不减。
去年,他的家乡举办了诗会“诗颂百岁革命老人——刘光军”,在众多诗作中,那首“征程留下延安迹,热血奔波华夏方;但愿功臣仙道骨,夕阳不落更红光”,或许更能表达人们对这位百岁老战士的真挚祝愿吧。
采访手记
子承父业
“六一”儿童节前,在刘光军入住的华东医院干部病房里,我对刘老说:“您是返老还童的老寿星,祝您儿童节快乐!”刘老绽放顽皮的笑容:“你们就是会兴花头,也祝你儿童节快乐!”因经常采写老战士,我有机会认识刘光军的儿子——上海抗日军政大学研究会副会长刘聿。子承父业,他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志愿者,他们父子的感人事迹,促使我三次拜访刘光军父子,相信革命老战士的故事,对后人定有励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