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极水域多达10亿吨的南极磷虾,是世界上最大单一生物物种之一。在挪威、日本、俄罗斯、波兰等一些国家开展南极磷虾捕捞之前,能品尝南极磷虾这一美味的,只有南极海域的鲸鱼、海豹、海狗、鱿鱼、企鹅、鸟类等动物,解剖发现,一头鲸鱼的胃里就“囤积”着1000千克南极磷虾。据分析,如果磷虾年捕获量小于5000万吨,南极动物就不会饿肚子。目前南极磷虾的捕捞量据估计只有几十万吨,所以,不会对食物链造成破坏。
南极磷虾之所以成为南极提供给人类开发利用的第一种资源,日益吸引商业捕捞的目光,首先是因为它是目前已知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蛋白质含量超过50%,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A、虾青素和OMEGA-3、EPA、DHA等营养物质,可起到降低血脂,预防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因此,无论是日本、俄罗斯那样捕捞后直接吃虾肉,还是像挪威那样用于深加工生产鱼油,南极磷虾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被喻为人类的蛋白资源仓库。
几年前,中国渔船已开始南极磷虾初级捕捞,但不具备智能化船载脱壳能力,需要速冻后运回再脱壳,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质量受到影响。目前年捕捞量仅数十至数百吨,普通老百姓基本无缘品尝。
2017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专项项目的支持下,位于临港的上海崇和重工船舶装备有限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开始研制新型智能化脱壳虾肉生产线,并在昨天论坛上正式发布。这一生产线可以实现速冻、船载脱壳,并进行深加工,将体型较小、仅有几厘米长的磷虾生产成虾丸、虾肉片等成品,也可以通过-40℃到-50℃的急冻,将新鲜磷虾运回国内,让市民品尝到肉质鲜甜的磷虾刺身。
这套设备填补了我国在专业化南极磷虾船载加工装备研制领域的空白,明年初,搭载这套设备的我国首艘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即将开赴南极,年中,上海市民就能吃上新鲜美味的南极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