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医书找到创意
几年前,家里长辈开始出现高血压症状,可家里的血压计似乎总是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测量结果。翻遍了国内外相关医学文献和各种资料后,学理工的赵峻峰才搞清楚几乎所有电子血压计采用的示波法都有先天缺陷,“以臂带式电子血压计为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建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与袖套压力震荡波的关系来判别血压,震荡波与听诊血压之间存在相关性,依靠算法就能获得血压值。但一方面,这种相关性不是简单的函数关系,可能会有误差;另一方面,各厂家算法模型不同,而模型基于一部分人群的统计数据,感到非常不准的使用者或许恰巧就是‘少数派’。”
而听诊法的原理则是通过外在压力阻断血管,在放气过程由医护用听诊器听到血流冲开血管发出与心动节拍相同的节律音(柯氏音),这种方式在医学界被作为血压测量的“金标准”。“但是这种方式过于依赖‘人’,放气过程控制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测量过程医护不能开小差。实际应用上也存在误差。”赵峻峰说。
搞清原理后,赵峻峰更想克服现有两种办法的缺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想将听诊法“电子化”。但当时的计算力、传感器的敏锐度等都不足以支持这个想法,因此,成本较低、技术简单的电子血压计蓬勃发展。“现在,小小的智能手机就有足够的算力来处理大量的声音数据,而且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也为这项技术走进家庭奠定基础。”感受到机遇,赵峻峰开始着手研发,从2013年开始,他尝试创新发明和设计,果然将灵感付诸现实——智能手机、听诊器和普通血压仪通过软件,就能将听诊法电子化。当小小手机频幕上显示出柯氏音的图谱,血压值的断定再无争议。
辞职创业开拓市场
2015年,赵峻峰决心创业,全心投入产品的研发,开发出用于检验和校准现有电子血压计的产品“血压准”。它包括一个可以接连苹果手机耳机孔的听诊器和一个手机应用软件,已经拥有电子血压计的用户都能非常方便地实现校准和测量。这两款产品都能够将多次测量血压的过程和最终数据客观记录和保留,为健康管理提供支持。
创业的过程并不容易。他直到注册公司拿出产品才知道,这个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需要经过临床试验才能获得审批。可那时候,在科技公司当了十年工程师的赵峻峰哪里进过“医疗圈”。“机缘巧合,因为一个投资人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介绍了一个医生,才获得了临床试验的机会。”
获得临床医生认可
就这样一步步耕耘开拓,智葫的产品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也获得了国际专家的认可,这意味着美国人也将有机会用上这款上海创造的血压计来科学管理血压。美国血压测量专家、美国自动血压计临床验证标准制定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Bruce S. Alpert医生还将智葫的产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人类高血压期刊》上进行推荐。
智葫的产品也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治同时开设了血压测量门诊,也将智葫的产品应用到临床。“近期发表的临床实验数据表明,家庭自测用户在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时,30%用户的测量结果和医生听诊血压测量结果偏差超过10毫米汞柱,这足以影响高血压的治疗和诊断。我们开设专病门诊是希望患者能够在医生和设备的帮助下,验证家庭自测的血压计,了解正确的测量方式,学习科学的血压管理方法。对血压计准确性存疑的患者,每周五下午可带上血压计亲自来我们门诊利用该技术免费验准。”张医生说。
现在,赵峻峰和团队还在不断创新,他希望为用户研发一款用验感更好、更方便的产品。他始终记得辞职创业的初衷:让普通家庭能以简单方便的方式获得准确的健康数据,实现健康管理。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