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 “直流传动”
1993年,上海地铁从德国西门子引进的16列全进口列车在1号线开通运营。当时采用直流传动,客室配置定频空调、日光灯照明和木质地板,行驶主要靠司机操作,仅有简单的ATC防护系统辅助司机保障列车安全。此后,上海地铁列车开始一次次技术革新。
第二代 “交流传动”
1999年,上海地铁从德国西门子引进01A03型电客列车,采用交流传动系统,拉开了第二代“交流传动”列车时代。不但传动方式升级,列车设计及国产化程度也有较大提升。2000年投运的3号线列车首次采用隔音性和防火性更好的铝蜂窝地板。
上海地铁列车早期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工期进度难以控制。2005年,由西门子主导设计、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04A01型列车上线,上海地铁开始进入国产化时代。2008年,1号线既有列车直流传动改交流传动项目和6节编组改8节编组项目先后开展,标志上海地铁列车已不再依赖外方设计。
第三代 “绿色地铁”
随着世博会的召开,上海提出“绿色地铁”概念,越来越多节能技术被运用到列车里。2011年,16号线列车采用节能性更好、效能更高的LED客室照明和变频空调技术。2015年,5号线增购项目列车采用更环保的水性漆和贴膜技术作为列车外饰方案。
2012年的3、4号线增购项目中,国内供应商首次负责列车控制网络。第三代地铁列车的设计、生产和制造,均摆脱了依赖外方的窘境,平均国产化率超过75%。
第四代 “智能地铁”
从2016年起,上海地铁以17号线为契机,开始建设列车状态信息智能采集系统,收集车辆状态、视频及图像、环境信息及管理系统等多源异构数据信息;通过机车检修大数据云平台,存储、分析、处理海量数据;最终形成具有自动演进功能的闭环检修管理新模式。
此外,上海地铁从10号线开始探索应用全自动驾驶技术。2017年,14、15、18号线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采购项目启动,上海地铁列车智能化迈上新台阶。在不久的将来,具备自动唤醒、自动发车、列车自检、自动休眠等一系列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列车将更普及,地铁列车运行不再依赖司机,真正实现无人化运营。
与25年前的16列第一代进口列车相比,经历多次技术升级的上海地铁列车,早已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