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三条路径”保障申城300万人次居家照护~~~
“三条路径”保障申城300万人次居家照护~~~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条路径”保障申城300万人次居家照护
养老接地气 老人解难愁
姚丽萍
■ 瑞金街道长者照护之家里,老人们在活动室里玩套圈圈,动脑又动手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周馨
■ 老人在瑞金街道长者照护之家多功能活动室里画画、下棋,不亦乐乎
  首席记者  姚丽萍

  三伏天,天热,有件事,也很热——完成申城全年300万人次的老年居家照护,长护险试点大力推进中。

  今天,“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审议。今年1月1日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市推开试点,上半年共受理申请12.6万人次,新增服务老人9.4万人,累计提供居家照护服务近200万人次,超额完成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人提供300万人次的居家照护服务”上半年目标。

  申城养老民生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人们关注:“三条路径”如何保障300万人次居家照护?

  1  拓宽渠道 提升老人支付能力

  申城养老服务保障,一大要素就是支付能力保障。从2004年起,申城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经济困难的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券”,至2017年底,市区两级财力投入约17.9亿元,惠及12.66万人。“今年1月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市试点,拓宽支付渠道,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有了制度保障。”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说。

  支付能力,准确地说,是老年人养老照护的支付能力,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根本杠杆。曾经,困扰“居家照护”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支付能力。一些在医院治疗可以享受医保的项目,若改为居家照护,便无法享受医保。扩大居家照护覆盖范围,亟需拓宽支付渠道,提升筹资支付水平。

  2016年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等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今年1月1日起,在经历了区域试点之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市推开试点。吴坚、李华等多位市人大代表多年关注医养结合,他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正是通过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以及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无疑,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有效拓宽支付渠道,缓解失能老人的家庭风险。

  申城首家居家照护专业机构“福寿康”经历了“长护险”从个别区试点到覆盖全市的过程,案例表明,假如评估后老人在家一周接受5次服务,每次费用65元,一个月费用为1300元,其中,医保支付90%,即1170元,老人个人支付10%,即130元,大大减轻了老人的经济负担。

  曾经,失能老人享受专业居家照护,一大障碍就是费用问题,长护险让费用问题变得轻松。今年,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人提供300万人次的居家照护服务,是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既定目标。“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显示,下半年申城将持续用力做好民生工作,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

  2  畅通信息 “养老顾问”广泛布点

  长护险,很好,可是,怎么申请呢?南昌路44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元旦一过,中心就接到了不少咨询电话,大家都在问,长护险是否只能在户籍地办理,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怎么做?“我们答复老人,‘长护险’申请全市通办,在居住地通过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近办理,更便捷。”瑞金二路街道民政工作负责人员乔精敏说,长护险接地气,半年来的咨询电话没停过。

  这样的热点问答,不只发生在南昌路44号,还有申城各个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确,多数市民都不熟悉养老政策,不了解养老资源,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推广长护险制度,如何解决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上半年,市民政局试点推出了“养老顾问”制度,畅通养老服务信息,打通养老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主要涉及三种类型——

  ■ 街镇顾问点 设立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者分中心,依托现有的工作力量以及街镇其他养老工作管理人员作为养老顾问。

  ■ 村居顾问点 设立在居委会、村委会,依托居村委成员作为养老顾问。

  ■ 专业机构顾问点 设立在社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机构管理或者服务人员作为养老顾问。

  “养老顾问,主要帮助老人和老人家属咨询养老政策、链接养老资源、提供养老建议,甚至制定养老方案。”蒋蕊说,今年5月以来,全市分两批共推出104家社区“养老顾问”点,培训了200多名“养老顾问”,服务老人近万人次;下半年“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将运用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分析推荐技术,重点开发线上“智能养老顾问”,为老年人提供自主查询、智能向导服务。

  3  专业评估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进入三伏天,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徐玲医生,除了忙门诊,还要忙评估。王医生和上海康乐家社区服务发展中心的项目助理李嘉薇,要不停地赶到社区老人家里,这两位“客人”有同一个身份——评估员。在长护险制度试点推进中,评估员是一个重要角色。

  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都是长期失能人员,需要对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进行评估,才能确定照护等级,实现照护服务与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合理匹配。依据统一需求评估得出的照护等级,是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目前,评估等级分为——照护1级、照护2级、照护3级、照护4级、照护5级、照护6级,以及其他情况。这“其他情况”,包括未达到照护1级,以及建议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其中,评估达到照护2至6级的,可以享受相应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与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公平匹配。”蒋蕊说。

  2014年,申城整合卫生、民政、医保等领域各自执行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指标,形成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参数和照护等级标准,照护等级分为1-6级,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老年人进行评估,提出评估结果。2015年开始在部分区试点,2016年逐步向全市推广。伴随长护险制度的探索推进,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又成为长护险的准入门槛,老年人根据评估等级,享受相应的长护险待遇。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申请12.6万人次,已评估10.4万人,符合长护险照护等级9.5万人。这些评估结果,为申城继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全市已成立32家区级评估机构,评估网络初步建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完成培训获得证书的评估员已达10641人,其中A类4374人,大多原来即为养老类评估员,以及护士;B类6267人,至少具备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大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迄今,取得资质的评估员已经覆盖全市各街镇,众多专业评估员,就像王徐玲医生、李嘉薇那样,在酷暑天里,也还在为老护险需求评估奔忙。这样的专业队伍,让长护险公平合理地覆盖应覆盖老人,有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话题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都市小区
   第A13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养老接地气 老人解难愁
体面养老 品质生活
新民晚报要闻A03养老接地气 老人解难愁 2018-07-26 2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