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上午从中科院在上海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成果完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
2010年,美国科学家J. Craig Venter和他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报道了世界上首个“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学合成的与天然染色体序列几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体,引起了轰动。此次,以覃重军研究组为主的中国研究团队,成功地将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创建为具有完整功能的单条染色体。这意味着,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得简约,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生物学教科书中将自然界存在的生命体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线型结构的多条染色体,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环型结构的一条染色体。
覃重军研究员大胆地假设真核生物也能像原核生物一样,用一条线型染色体装载所有遗传物质并完成正常的细胞功能。他与薛小莉副研究员“工程化精准设计”了定制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的指导原则以及理性分析、实验设计、工程化推进的总体方案。博士生邵洋洋从2013年开始尝试并发展高效的染色体操作方法。历经4年时间,通过15轮的染色体融合,最终成功创建了只有一条线型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菌株SY14。
此后,覃重军研究组进一步与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赵国屏院士研究组、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金秋研究员研究组、武汉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及军事医学科学院赵志虎研究员等团队合作,深入鉴定SY14的代谢、生理和繁殖功能及其染色体的三维结构。研究发现,虽然人工创建的单条线型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
相关链接
酿酒酵母是研究染色体异常的重要模型,其1/3基因与具有23对染色体的人类基因同源。线型染色体末端有一个重要的保护结构——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的长度逐渐缩短,当端粒变得不能再短时,细胞就会死亡。人类的过早衰老与染色体的端粒长度直接相关。此外,端粒的缩短还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基因突变、肿瘤形成等。与天然酵母的32个端粒相比,覃重军研究团队人工创造的单条线型染色体仅有2个端粒,为研究人类端粒功能及细胞衰老、检验药物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