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由此产生。有人认为,少年班这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早已陈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数量极发展转入拼质量的时代,应该从重视少数精英的成才,转向关注每个学生高品质的成长过程。连当年倡议举办少年班的李政道也坦言:“我实际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这个突破口就是对早慧少年进行超常规的培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很显然,举办少年班在当时的意义是“突破口”,这个目的现在已实现。“虽然少年班的招生规模不大,但对社会的人才观影响很大。首先,会让家庭教育不是依照孩子的个性、能力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而是通过参加‘培优班’,让孩子获得某种特长,再以这一‘特长’进入中学的重点班、实验班。其次,社会把上大学的年龄看得颇重,十三四岁上大学就被视为‘神童’,加之上大学的选拔就是学科知识考试,这会让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孩子快速获得知识,对综合素质培养却重视不够。”他说。
然而,与熊丙奇意见相左的也不少。有业内人士直截了当地说,碰到特别聪明的孩子,你让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并且为了参加高考而反复温习,其实也是一种摧残。吴宇鹏的班主任姚丞杰表达了自己对天资早慧学生培养模式的观点:“对少年班的认识,我也是在接触了吴宇鹏后发生了改变。他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数学和物理成绩极其出色,英语也很好,但语文就很一般了。如果按现有的高中培养路径,他将来可能考不进中科大这样的顶尖高校。我觉得,正是少年班给了像他这样智力水平远超常人、学科成绩不太均衡的学生一个特殊的成才渠道。不过,要明确的是,吴宇鹏等少年大学生只是特例,他们的成长、成才模式也是具有特殊性的。”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