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家,断舍离的精神贯穿始终,丢的送的捐的,辛苦了楼道的保洁阿姨和来回奔走的快递小哥,依旧是搞不完理还乱……
仿佛坐在一堆“废墟”间寻找生命,不得不开始反省,究竟什么是生活的必需?
最先“断”和“舍”的,是所谓“最流行”的东西,从某季流行款的衣服和配饰到某阵子时兴的小家电。可实际上,最初的时髦赶得有多快,淘汰的速度也就有多快。更有些黑色幽默的是,一些所谓能够有助“简单生活”的物件,其实根本多此一举。
便宜的团购,方便的支付方式,超快速的物流,眼花缭乱各式各样的聪明营销,分秒之间“买买买”的快感都还没来得及感受,账单倒是已经多了好长一截。许多人都曾有相似的经历——密集下单,快递没来都想不起买了什么。我们的生活究竟是由谁来主导的?消费需求早已守不住“按需购买”,而是不断被刺激出的新需求,电商得意地宣扬一次次空前成功的营销,就连平日里精打细算的精明消费者也难以理智,一样被套牢。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金融的崛起,代际间的消费状况已大为不同。今年2月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联合发布《2017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在随机抽取40万活跃样本用户近三年消费数据并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虽然70后仍是社会消费总额的首要贡献群体,年轻一代的后劲更足,90后消费增幅是70后的近两倍。
正确的消费观念能赋予社会经济以活力,但对于过度消费的隐忧正浮出水面。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在第二届钱塘江论坛上谈到青年群体消费习惯,他犀利指出快速发展的消费信贷,有“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的嫌疑。
二手网站上混杂着“全新”的商品,真正的绿色循环反而不受待见。归根结底还是消费观念的问题。狂欢式的消费或许能在朋友圈收获一些点赞,却必然会令现实生活不可承受——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物质空间上的。
“双11”的正日子还未到,又一场消费狂欢却早已开场。或许可以再认真整理一下“购物车”,甚至再整理一下家里的置物架和储藏间,还为时不晚,去年下单的“爆款”是否还有没拆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