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到10日,进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场进场安检人数突破80万人,累计意向成交达578.3亿美元的盛会也将城市治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流盛会”的底线是平安。进博会可以说是检验上海“智慧公安”建设的一次大考。据统计,10月23日进博会安保实战阶段启动以来,全市报警类110较常态下降45.9%,火灾起数、道路交通事故数同比分别下降69.9%、31.5%,而道路平均通行速度则上升约30%。安全、有序、宽松、尊严、高效……这背后奥秘何在?
智慧管控
大客流安全有序
作为创下制证人数之最的超大型展会,进博会60多万的持证人员使大客流成为必须应对的挑战。
11月9日,进博会迎来首批社会团体观众。这一天是工作日,早高峰客流与观展客流叠加,不光进馆人次超过20万,轨道交通客流量也刷新了四个新纪录:全路网客流达到1256.3万,地铁2号线客流量达到193.1万,2号线徐泾东站进出站人次达18.7万,地铁17号线诸光路站进出站人次达3.9万……但对于大多数市民和参观者来说,“历史新高”与平时周末节庆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如何做到的?
科学预案与动态管控成为关键。按照此前预案,徐泾东站每天6、8号口只出不进,9号口只进不出,形成客流单循环。每天午后,再增加4号口作为客流免检进站的入口。11月9日当天,实施多日的措施因客流变化而变。记者当天在指挥大厅大屏幕上看到:上午8时许,随着客流明显攀升,此前中午前一直封闭的4号口提早开放,变成出站口,避免站厅内客流积压。
出站流速加快,意味着进馆压力增大。警方又在徐泾东站8号口外安排了短驳大巴,将乘客转运至客流量较少的北广场。
馆内同样如此。当天上午9时30分许,食品与农产品展馆客流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民警已经带着安保人员前来维持秩序。这并不是未卜先知,而是高科技在发挥作用。此次进博会使用了“客流热力图监测系统”,指挥中心可以实时查看各个场馆人流变化,为决策提供依据。
智慧安检
带来宽松与尊严
进博会并没有想象中的漫长队伍和客流积压,全程“无停留”的智能安检系统可谓是“加速神器”。
进馆验证和安检两个环节都有各自的科技含量。在验证口,没有了人们熟悉的“闸机”,参观者走近时会自动感应并通过面部特征识别技术迅速比对,“人证不符”就会触发警报。在安检口,参观者维持正常步态通过通道即完成检查,耗时不超过3秒。据了解,这套“太赫兹”安检设备综合运用了光场、太赫兹等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判断通过者是否携带违禁物品,不但宽松有尊严,而且准确率大幅提升,安检通行速度提升5倍。
此外,远端安检模式也分流了展馆现场的安检压力。据进博会前方安保指挥部主任刘广明介绍,进博会设立了49处远端安检点,驻点安保人员在出发点就对参展商、专业观众和媒体人员进行安检,随后护送搭乘直达大巴,直接进入展馆。据统计,11月9日当天,就有数万人通过“远端安检”方式进入场馆。
智慧交通
指挥精准而高效
“智慧公安”的建设,也给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精准高效的“绣花”手段。以国展中心周边道路为例,试点运用的“智能信号灯系统”,不只是简单示意停止或通行的“红绿灯”,而是通过多渠道感知和收集交通数据,综合运用智能视频、信号灯等多维数据分析,做到实时感知路况、动态分配路权、智能引导交通参与者。
“比如知道哪条路哪个方向的车流量过大,交警就可以在现场提前引导车辆分流,提高通行效率。”据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尹建岗介绍,进博会期间,通过这样的智能管理措施,区域道路通行效率提高了10%以上。
11月9日上午,系统通过数据判断,来自浦东和松江的两支大巴车队可能会出现重合,导致客流短时间过于集中,指挥中心马上发出指令,让松江车队减速延时,争取了10多分钟的分流时间,大大减少了进博区域的交通压力。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