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普陀区获悉,该区率先打造的上海“区级大脑”——政府智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已正式推出,这是普陀区委、区政府对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是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系统等新兴科技提升社区平安建设的新手段,将极大提升普陀城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全区铺设10万个传感器
昨天,记者走进“智联普陀城市大脑”运营中心,一面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最新接收的信息:三维地图的一个个点位显示着传感器的位置,23类传感器的报警状态清晰可见,当天报警数量、派单数量和处理完毕数量用不同颜色标记。
普陀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网格中心主任杨联中介绍,这里就是智联普陀的中枢神经,它“嗅”得到烟雾、“尝”得出水质、“看”得到危险,所有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为及时掌握大街小巷的城市管理问题的动态情况,普陀在全区范围内铺设了10万个传感器,同时还共享了区公安分局约2000个视频摄像头资源,真正实现了城市的可视化管理。目前,“智联普陀城市大脑”正在协调接入环保、防汛、城管、绿容、建管委等有关单位的相关数据,力争消除监控盲区。
全方位监控、受理和派遣
大到违法建筑、夜排档等城市管理“顽疾”,小到乱张贴、乱堆物等影响市容市貌的城市“小病”,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破解,得益于“智联普陀”所采用的“区(委办局)、街镇、片区”的三级平台架构以及对全方位监控、受理和派遣的处理方式。
10万个分布在小区内外不起眼墙角处的小型传感器,触角遍布普陀55.5平方公里,全区域、全时段、全要素采集基础数据。区科委主任李文波告诉记者,“借助物联网技术,传感器终端的信息被传输到‘智联普陀城市大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城市大脑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判断,生成处置流程,自动派单。依托片区网格管理站,整合公安、交警、城管、市场、市容、环卫等力量,调配管理力量赶赴现场,及时处置,实现精细化管理。”
收集信息更容易
作为居住密集型的老城区,石泉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5.41%。为保障安全、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街道推出了“独居老人五件套”:门磁统计门的开合情况;红外识别探测老人的活动状态;智能床脚垫检测心跳次数和呼吸频率;无线烟感监测可能发生的火情;无线可燃气体监测检查可能由于忘关煤气或天然气发生的燃气泄漏。“有了这些‘小管家’,收集信息更加容易了,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精力用于解决具体实践,更聚焦于服务民生。”太浜巷居委会书记孟令菊说道。
忘带楼道门锁钥匙,刷脸就能轻松开门;窨井盖没盖好,报警装置立即报告给相关部门;消防通道有车停放,超过5分钟地磁自动报警……随着镇坪片区6251个传感器投入使用,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