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长三角“一小时”大都市交通圈
据介绍,真如城市副中心东起岚皋路,西至真北路,南至武宁路,北至富平路,规划总面积6.15平方公里。2007年,上海市政府批复真如城市副中心控详规划,同年11月,真如副中心开发建设正式启动,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
新一轮控规调整,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分配,注重综合开发对城市形象、品质和活力的提高,打造功能复合、文化多元、生态优先、创新引领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
在延续上一轮控规的理念基础上,秉持“绿色生态、文化引领、开放共享、科技创新”发展理念,规划形成 “一核两心”、“纵横双轴,一廊一环”的空间结构:
“一核”即曹杨路与铜川路交汇点的综合功能主核心。
以轨道交通为支撑,借助轨交11、14、15号线站点及沿线展开全新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创新性规划地下H型车行公共通道,直连商业体地下车库,同时规划地下、地上多层次的步行交通体系,营造全天候、无障碍、高度智能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两心”即东部围绕岚皋路、铜川路的商业文创功能次核心节点,北部围绕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的站城一体化次核心节点。
东部商业文创功能次核心节点依托现状品尊国际商业功能,以文创产业为启动引擎打造“文创+”全新商业模式的产商联动先行示范区。北部站城一体化次核心节点借助西站枢纽进行功能业态复合的上盖开发,集沪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1、15、20号线、出租车、社会停车、长途客运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成为上海构筑长三角“一小时”大都市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轴”即南北向的曹杨路商业商务功能轴,“横轴”即东西向的铜川路文化生活休闲轴,共同构成真如地区活力多元的空间结构;
“一廊”即真如生态长廊,利用地区丰富的自然水系和高压走廊内的绿地空间构筑连接内外环的生态纽带,打造普陀区低碳发展的绿色地标;
“一环”即真如活力环,结合蓝道和绿道,串连真如古寺、中环岛、真如文化中心、上粮创意工坊、上海西站等板块,营造多元包容的城市氛围。
区域内将有20号线等5条轨交线
作为唯一一个拥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副中心,真如交通规划遵循“站城一体化开发,全新TOD发展”的理念。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大力建设地下车行公共通道,积极构建快捷高效的交通体系。通过建设地下通道,分离过境交通;适度控制静态交通规模,降低核心区交通负荷;局部实行机非分离,疏导非机动车交通;完善步行系统,方便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换等措施,不断提升真如地区交通效率。目前,轨道交通7号线和11号线已经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4号线和15号线正在建设,同时规划建设轨道交通20号线。
同时配合区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最美地铁车站”、真如绿廊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真如地区环境品质。正着力推进“最美车站”总体方案研究及E1、E2地块公共通道项目,明年将推进地铁出口区域结构和北面污水泵站搬迁;积极配合区绿化市容局,稳步推进真如绿廊建设。
普陀区规划局副局长周志清表示,伴随着百联集团、光明集团、大众交通等市级企业集团地块收储框架协议陆续签订,红旗村地块、铜川路水产市场及岚皋粮库地块城中村改造相继启动,高·尚领域、星光耀广场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一座功能复合、文化多元、生态优先、创新引领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正脱颖而出。至2021年,真如副中心将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地上建筑体量309万平方米,竣工完成262万平方米;累计建成长约6公里,宽约130-150米,总用地80公顷的真如生态绿廊;规划建成大剧院、棒球场等主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