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花苦功夫,这些“没想到”都能成为现实。在普陀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实训基地,记者见到了刚载誉归来的严素梅和她的同学们。大家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解竹编技艺,个个热情高涨,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下一个严素梅。
居家就业培训
普陀区残疾人结缘竹编这门手艺始于2016年。针对一些残疾人走出家门就业能力弱、就业愿望低的现状,普陀区残联积极开展居家就业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带动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正是在此背景下,两项国家级非遗“四川青神竹编”和“金坛刻纸”成为普陀区残联开展居家就业培训的抓手。
从此,这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艺术品成为托起残疾人居家就业和精神生活的载体。通过培训和实训,学员可以在实训基地和自己家中,通过来料加工形式,为客户提供竹编和金坛刻纸工艺品,以手养心,并获得稳定收入。
学员转变观念
起初,对这些手艺并不了解的残疾人报名积极性不高,普陀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挨个跑街道,动员大家参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培训。2016年底,第一期竹编培训班顺利开班,20余名学员中,既有聋人,也有智力残疾的残疾人。
为期三个月的课程结束后,出乎意料的是,学员们思想转变不小,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纷纷提出希望能继续学习,不愿半途而废。由此,第二期培训在2017年应运而生,14名首期学员升入提高班,继续磨炼指间的功夫。
之后,普陀区残联又进一步建立了实训基地,通过培训带动就业,现在,已经有两名残疾人签约就业。残疾人学员们日常编织出的竹艺作品也在展销中走进了千家万户,既让学员们增加一份收入,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残疾人的心灵手巧。
作品开始热销
从江苏嫁到上海的严素梅是低视力残疾人,爱人沈荣华是肢体残疾人。两年前,他们一起报名参加竹编培训。上课前,他们以为竹编就是编编买菜的竹篮,第一次上课时,看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程丽展示的竹编画、杯套,一下子蒙了:“我们能编出这样的艺术品吗?”下课后回到家,两人看着手机里的照片还在讨论,这些竹丝是怎么连接起来的。那时,他们感觉竹编与自己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然而,到了第一期培训快结束的时候,严素梅已经找到了感觉。或许是因为之前做过裁缝,还在阳光基地编过串珠工艺品,手上的功夫有点基础,所以,她很快入了门,到了参加第二期培训的时候,已经能无师自通,找到编新花样的窍门了。
2017年,严素梅售出了第一件作品,这是一只竹编葫芦花瓶。提供来料加工和负责销售的程丽老师把380元货款全部给了她作为纪念和祝贺,晚上,严素梅一家人买了酒菜,庆祝这个零的突破。从此,严素梅更有信心了,从那时至今,在爱人承包家务、共同切磋的双重支持下,她的手艺愈发精细,作品已经陆续售出数十件。
实训显现活力
11月初,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在河南郑州举行。第一次参赛的严素梅初生牛犊不怕虎,比5小时的比赛规定时间提前2小时,第一个完成了要求制作的双菱形花纹杯套,速度比同样参赛的辅导老师还要快,名副其实地获得第一名,老师则屈居第二。
严素梅拿回的这个全国大奖,不仅激励了同学们更加投入到实训中,也让这个居家就业项目的未来更加清晰。据普陀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残疾人实训学员已在更多的残疾人、社区老人和学校中授课收徒,电商网店、工作室创业和非遗传承等也在规划中,居家就业实训模式显现时代活力。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