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史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何建明说:“上海二字,其实从来就是一个动词、一个状态,一种精神,因为这个城市就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我们淹没与湮灭……”何建明说,黄浦江如果是母亲河,那么“浦东”与“浦西”就是一对情深意长的恋人。这是何建明对于新上海的一个重要发现,而黄浦江上演绎着这对恋人不落幕的婚礼。
人物是纪实作品的灵魂。作者深入浦东建设现场,采访了上百位浦东开发开放的参与者,《浦东史诗》通过不同的人物故事和创业经历,多角度描绘出“浦东人”的群体形象。
浦东开发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能量集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胡炜、上海市原副市长沙麟作为第一批奔赴浦东建设前线的领导,在座谈中回顾了亲历浦东开发开放的难忘岁月,认为《浦东史诗》既是一部当代浦东的创业史,又是一部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史。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向浦东新区文化服务站示范点代表赠送《浦东史诗》的赠书仪式。
马上评
以文著史
过去的一个个时代凝结成的历史,波澜壮阔,其中闪光的点值得我们一一记取。以文艺的形式、纪实的内容,著作、铸就史记,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使命。我们身处的时代,正是蓬勃发力的加速期;我们身处的上海,正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和平年代的天时地利,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人物故事,记录乃至创作人,在变革中的胼手砥足、砥砺前行。
艺术,始终是为了展现人。人,始终与时代一同前行。无论是文学作品《浦东史诗》、电视剧《大江大河》、电影《春天的马拉松》,还是话剧《许村故事》,都是现实生活中,人在时代变革、城乡融合的进程中,精神升华的具体体现。他们不仅仅是社会进步、人情温暖的真实刻录,将来还可以成为研究“文献”;本身也会成为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在图书馆、电影院、大剧场乃至网络上,刻下烙印。
人,虽抵不过时间。但,文艺可以,史记可以。以文艺著史记,是留给时代最好的礼物。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