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听何建明一席谈
~~~——听何建明一席谈
~~~——听何建明一席谈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上海有着特殊关系
——听何建明一席谈
徐翌晟
■ 何建明
  晚报记者:您对浦东的书写充满了感情,您个人和浦东之间,有什么亲缘上的联系吗?

  何建明:我书写浦东开发开放怀着很多复杂的感情。我曾经在这里找对象没有找成。我母亲是上海人,我父亲不是,我的家族和上海有着特殊的关系,尤其我在北京待了36年,再回望这里的土地,在写浦东过程中,让我也完成了我的祖辈对上海的特殊感情。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中国最具有色彩的地方便是这里。

  晚报记者:除了与城市的建设者接触,你如何在这个已经陌生的城市中寻找感觉?

  何建明: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书写一个城市要关注四个维度。第一高度。上海的高度代表中国的高度——632米。在632米看天与地感觉不一样。想到党的一大会址在浦西,与自己所站之处正好是一条直线,代表中国共产党两个阶段伟大的壮绩,如此壮绩不去书写,是中国作家失职。

  第二深度。上海水多,如何建那么多高楼?原来,上海地表288米以下是花岗岩,脚下的花岗岩使我们的城市在这里扎扎实实站立。这个城市是坚固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的城市,是世界性的城市。

  第三宽度。上海如此宽阔,正是因为海,使得上海包容宽容宏大。

  第四精度。精致是上海的特性,来自于上海人的自然天性,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得出来,任何一个地方无法照搬。

  四个维度,沿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百年间这一条直线,使得我对上海有了深刻的感觉。

  晚报记者:浦西与浦东的关系今昔对比,在上海人心中也十分明晰,回望36年前的浦东,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何建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朋友介绍下,走进了上海市静安区一位高校女学生的家,也就是在这个家庭里,我第一次感知了上海人居住的窘境,像我这样人高马大的军人站起来转动一下身子也需要左躲右闪。到了外滩,我才知道啥叫“上海式恋爱”,夜光下,这道防汛墙栏上,列队排着各式各样的男男女女,其壮观程度令我惊诧万分,甚至根本不敢相信他们都是在“谈恋爱”。大约走了三四百米,“女朋友”突然一把将我拉到她身边,气喘嘘嘘地说:“今天运气好,有个地方了!”我尴尬不已,我是军人,身穿军装,既不能与刚认识的“女朋友”紧挨着,更不能后背贴着另一个女的——身后是另一对谈对象的男女青年。我通红着脸,坚决拒绝。继续沿着“情人墙”朝十六铺方向寻找空隙之地,书呆子的我,昂头朝漆黑一片的黄浦江对岸扫了一眼,半真半假道:“摆渡到那边去吧,那儿没人!”不想“女朋友”的脸一下歪了,重重地扔下一句话离我而去:“侬戆伐啦?那是浦东,不是上海!”

  我的“上海之恋”如此快速而悲惨地结束了。但却又一次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浦东不是“上海”。近30年来,浦东如同沧海桑田发生巨变。再也不会有人说“那是浦东,不是上海”。写浦东发展史,不如说是在写“上海重生记”。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阳光天地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5版:国家书杂志/设计之都
   第A26版: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医技 /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9
吹响文化产业集结号
一部当代创业史 一曲时代新篇章
我与上海有着特殊关系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8我与上海有着特殊关系 2018-11-27 2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