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遇上“缴费难”
以往,赵老伯每个月都要前往离家最近的江苏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缴纳医保。可是,最近的一次缴费经历,让他十分不快。“我被告知,只能用微信、支付宝或者银行卡支付,可是,我都用不来。”赵老伯连连摇头:“我是老年人,智能手机根本玩不来,付现金,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赵老伯告诉记者,为此,他还差点和工作人员起了争执,最终,一名热心市民帮他微信垫付,才解了围。
事实是否如赵老伯所言呢?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江苏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大门口的自动门玻璃上,张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2019年度居民医保及互助帮困医保已开始,请带好户口本、身份证、医保卡前来缴费(目前只接受支付宝、微信、银行卡刷卡)。
走进中心,每个窗口前都异常忙碌,大堂里,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老人络绎不绝。接待台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不能用现金支付,这是“上面的规定”,他们也无能为力。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排队办理业务的老人。“不方便”是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我知道不能付现金后,专门让小辈帮我写好,怎么操作。”老人一边说着,一边颤巍巍地掏出一张小纸条;还有的老人在得知情况后,则是“一脸茫然”,他们不断地问工作人员,能否“通融一下”。
现金支付渠道“未打通”
记者找到了该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她坦言,目前确实无法受理现金支付。据她解释,“新规”自上周四开始执行。“原本,我们有现金支付的渠道,但现在关闭了。”该负责人表示,在线支付模式就是在市民的建议下才“呼之欲出”,如今实现后,却把原有的现金支付渠道给关闭了。
“我们也希望,媒体能够帮忙呼吁一下,毕竟,老百姓的诉求很急切。但我们碍于技术问题,也很难做。”该负责人透露,线上支付上线后,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但不少老人依旧习惯于现金结算。为此,他们也跟相关部门汇报过,却并未得到明确回应。“对于实在有需求的老人,我们只能让工作人员先行帮忙垫付,但是,这对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风险。”
“被逼”辟出“专柜”
那么,其他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记者随后来到位于万航渡路上的华阳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接待台的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不断帮老人答疑释惑。不过记者听到,“现金支付”仍然是不少老人关注的焦点。
记者观察到,该中心专门开辟了7号柜台,由工作人员帮忙,用现金支付、结算。不过,工作人员尴尬地表示,这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便民应更人性化
采访中,有老人直言,政府部门的便民缴款,竟然不能使用现金,几乎无法想象,应当立即放开;有老人表示,政府应切实为老百姓考虑,把便民事做到实处;也有老人呼吁,应该让老人们自由选择支付方式。
记者采访了法律界人士。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冯苏颖律师表示,目前,对于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在与公民发生资金往来时的支付结算方式,没有相关立法规定。这就导致部分机构自主选择了移动支付方式,而忽略了那些未能掌握移动支付手段的社会群体。
“我认为,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其所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及个体差异性,即使推出新型支付方式,也应当保留传统支付方式。”冯苏颖提到,科技的发展与全民的接受度存在一定矛盾,中老年群体尤其如此。必要时,应当考虑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全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合法权利。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