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不认识陈胤,但你很可能见过他拍的照片。陈胤最近一幅“巨制”出现在11月13日国家博物馆开幕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出现场。
在“改革开放新地标”单元,陈胤的照片《浦江两岸全景》被制作成长30米、高5米的背景墙,极具冲击力地呈现给观众。照片里是“依水而兴”的上海最繁华、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下午四五点的黄浦江两岸,林立的高楼在阳光下发着光、滨江公共空间人流如织、镜面般的江水里楼房的倒影和穿梭的船只相映成趣……这就是陈胤的镜头想要给你讲述的上海故事。
作为上海红砖文化机构摄影总监,十多年来,陈胤的镜头瞄准过上海的角角落落。高楼、古镇、公园、绿地,春花秋实、夏云冬雪,他总是在寻找合适的季节合适的位置,拍摄上海的风光、人文。他的照片常出现在上海各种城市宣传册里,出现在各大主题摄影展里,说不定就曾和你“遇见”过。
因为工作需要,上海的各种地标更是陈胤镜头里的常客,他甚至会在选定的地点,用同样的镜头定格不同时间里的同一个场景,用以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
“这张照片是用无人机航拍、后期拼接的。拍摄地点应该是南京西路、北京西路附近。拍摄历时近两个月,具体时间段应该是在下午四点半左右。”说着,陈胤打开电脑里素材原片。记者看到,一张“原始”的照片上留着清晰的拼接痕迹,68张单张2400万像素的照片,经过一整天的拼接,最后才得到这张大小达4G的高清晰度成片,“拍的时候,对于成片的概念并不清晰,后期创作给了最后的成片无限的可能。”
陈胤说,拍摄制作这张照片时,并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大型展览中展出,拍摄只不过是他工作中积累素材的日常。“这张照片其实还有几张角度比较像的‘姊妹篇’,一张用在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进门背景墙上,一张在上海国际摄影节中展示。8月主办方征集上海地标全景照片时,最终选了这张。”据统计,截至12月2日《伟大的变革》展览累计现场观众人数已突破80万,网上展馆点击浏览量突破2000万,而陈胤坦言,他至今还没机会去现场看一看。
说起这么多年来镜头里的上海有哪些让他印象深刻的变化,陈胤毫不犹豫地把答案锁定在滨江。“滨江步道的开放,给了摄影师更大的拍摄空间,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浦江两岸的变化。”虹口滨江是陈胤最爱的拍摄点之一,他说,天气好的时候,黄浦江两岸,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的景致一览无余,“我常沿着这里边走边拍,有时和散步者聊几句,很多照片以滨江步道为前景,画面一下就活了。” 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