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最早在我国被称为“蜂窝式移动电话机”,因名字太长,便改为“手持机”,后来干脆把“持”字也去掉了,又因为在港台的习惯称呼是“大哥大”,所以内地也流行过一阵“大哥大”的称呼。
移动电话是一种革命性发明,它改变和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智能手机,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低头族群体。这里不妨从正面和负面说说“用手机”这件事。当我们看见别人打电话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共同现象:以前用固定电话时,经常看到有人在一边打电话,一边玩儿电话线或用笔在纸上心不在焉地涂画。有了移动电话后,打电话时的伴随动作就多了:有人会面贴手机,从房间的一边走到另一边,然后再走回来;也有人在室内某个空间不断打着圈圈走;女士喜欢打电话、玩头发两不误;更有一些人甚至会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有的人很有意思,一面在进行语言沟通,一面不断指手画脚地做出肢体小动作。诸如此类的行为,仔细看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发生以上行为和动作,往往是在通话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看似无意识的作为,其实是有意义的,因为动作能刺激和兴奋大脑,使通话更顺利。此外,在进行内容较紧张或激动人心的谈话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这时,身体的反馈调节系统会提醒大脑,通过走路将这些过分的“能量”释放掉,从而消除内心的紧张、缓解压力或无聊感。还有,走路打电话,声音会发生变化,在对方听来,从手机传出的声音清醒而带有“殷勤味”。为此,有专家建议,在接听重要电话时,应站起身来,最好离开座位去走着说。
眼下,玩手机风行,以笔者陋见,上班族不宜一味低头玩手机,在公共场所,不能因贪玩手机而影响他人。举个例子,很多国家认为在公交车上用手机是干扰性行为,因为有时长时间的大声通话简直就是在强迫同车人一起听电话噪声;实际上不少通话是可说可不说的无聊内容。所以不少国家采取车上广播:“请勿进行主动和被动通话。”除了电影院、剧场、音乐厅等公众场合,还有教堂、公墓等场地也是禁止用手机的。
与此相反,世界上的有关组织正在积极开发新技术,让飞行旅客能在机舱里使用手机。目前已有个别航空公司的某些航班已经为机上用手机开了绿灯:舱内的系统将手机的发射功率降到可行的最小程度,再用机舱里的发射仪通过卫星将无线信号转发到移动通信网。目前,欧洲航空标准化委员会和美国相应的专业委员会正在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已经制定了检测规程,用以完全证明机舱电子设备对移动信号电磁波的耐受力。
不久的将来,天上人间,将无线永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