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距今一千二百多年。让人想不到的是,上海有一位86岁癌症晚期老人,在病床上凭着儿时记忆和一生解读,写下了《长恨歌》全部曲谱。
今年七月,我收到王园园的微信,她是我老同事吴老师的女儿。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去过吴老师的家,当年园园七八岁。岁月沧桑,如今吴老师已是奔九的年龄,老伴四年前因病去世了。园园后来传给我两段视频,说视频中的老人是她父亲王之炀,中国第一批研究X光放射治疗的医学专家,年轻女孩是她的女儿顾盼。
看得出,第一段视频是在家里拍的。王之炀满头白发已显病态但精神尚可,坐在靠背椅上,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柔美的旋律吟唱着《木兰辞》。吟唱告一段落,顾盼问外公,您这些古诗曲调是谁教的?外公说,上学时学古诗文,老师每次教古诗词总能用乐府曲调唱出来,自己就喜欢上古诗词和吟唱。接着王之炀又唱起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听外公唱完,顾盼说:“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也喜欢乐府曲牌,只是很多诗词曲牌失传了。我想把您吟唱的这几首录下来放到网上,如果有人能补充加工完善,以后大家就能和您一样唱着歌背古诗文了。老人听了微微点头,脸上泛起难得的笑容。
第二个视频显示时间是2014年。身穿病号服,明显消瘦虚弱的王之炀躺在病床上,当了一辈子医生的王之炀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半卧半躺,竭尽全力用颤抖的手在病床的小餐桌上订餐单的背面,一个字、一个音符,艰难地回忆、创作,终于写完了《长恨歌》的全部歌词和曲谱。
九月的一天,当顾盼从外公手里接过这五张虽略微歪扭但仍显工整的《长恨歌》歌词和对应的曲谱时,潸然泪下。她当天在网上发布了外公在病床上吟唱《长恨歌》的视频和手写的《长恨歌》曲谱。希望“古风翻唱圈的大神们”为癌症晚期的外公送上祝福,也希望多多转发,让更多的人为外公唱一首《长恨歌》。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之炀老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长恨歌》的生命绝唱让人为之动容、掉泪。短短三天就有二十多位网友和专业人士为老人吟唱古诗文,有清唱,有用钢琴、用古筝、琵琶伴奏的;参与创作或者翻唱的人数超过二百人。顾盼带着网友的留言、点评和各种翻唱版本的《长恨歌》给病床上的外公听。许久没有力气讲话的老人高兴地唱起了《木兰辞》,并把曲谱默写下来。一个月后,老人安然离世。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令不少人当场落泪。
王之炀老人去世后,网络上掀起了各种翻唱版本《长恨歌》和追思王之炀老人的热潮。而且,大多是年轻人。他们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顾盼和老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感谢王之炀爷爷和顾盼,这是我听过的最完美的古风歌了,这才叫真正的经典咏流传!”“看完特别感动!边听边哭!感动老先生能留传下来这么美妙的古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