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古书画复制的是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的专业团队。他们在半年时间里反复研究董其昌作品的笔墨与意境,在历经照相、修版、制版、调整等一系列全手工制作工序后,再现了董其昌作品的艺术魅力。制作方上海博物馆向本报记者详解了这件“下真迹一等”的珍品的制作过程。
高度还原
珂罗版复制技艺被普遍认为是复制传世书画最好的手段之一,因为纯手工制作的珂罗版在印刷过程中,不会如印刷复制那样产生破坏精度的微小网点。在这次复制中,团队克服了各个环节中所遇到的困难,历时六个月,制作出珂罗版,通篇还原了董玄宰笔墨。
这套画作历经照相、修版、钤印、印刷、制版、染纸、织宋锦、上嵌身、上画心、册页制作等十几道工序。在最初的拍照过程中,为了让后续分色修片能够顺利完成,单幅画面就拍摄了十多张菲林片,整本画册共计拍摄179张。
在修版、制版阶段,复制团队将一张张片子重叠,对比原作修改版面,精益求精。每张画对应十多张片子,三个人一起修版要修1个月。为了保证印制质量,这套画册里的每一幅画都制作了30多块玻璃版。
为了高程度还原原画墨色及其层次,在颜色套用工序为画面的色泽注入灵魂,复制团队自己调试颜色,层层叠加。和普遍的绘画步骤相反(先上色,后勾线),上色顺序依次为浅赭石、深赭石、浅绿、深绿、浅蓝、红、深蓝、蓝绿、浅灰、中灰、黑,共计11轮颜色,这相当于将1件作品“分身”为11件。
制作过程中的另一个难点也与颜色有关。这套画册共计有五张签条。为了使得签条的颜色与原作一样,团队运用粉彩人工染色。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方面透露,他们在发现绘画颜料的沉淀物过多,使签条染色不匀后,使用粉彩画颜料在专门的染色纸上做实验,才终于成功。但纵使找对了材料,一张签条仍旧至少需要染色4次。
来访的海外博物馆书画部专家都赞其“形神兼备”,要预订这为数稀少的复制版本。
精益求精
“修旧如旧”不仅关乎画面和色彩,印章和用纸也是重中之重。董其昌的这一作品使用了连清代帝王都舍不得多用的宋纸“金粟山藏经纸”,封面上盖“金粟山藏经纸”古印。此外,《秋兴八景图册》钤印是跨越400多年之间的递藏者们陆续盖上,在复制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经历时间跨度后印泥的色泽及火气。为了还原真实,复制团队自行调试水印印泥,用宋代古法特制;为还原明代纸张状态和自然的古风,复制团队定制专用宣纸,对原料精心挑选,对工艺精益求精。全册用了十多种染色纸,在122层宣纸的层层叠加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作品。
上博团队14位能工巧匠耗费6个月,在经历了多次尝试后将400年前的墨色完美复制。目前仅有001号《秋兴八景图册》制作完工,由松江董其昌书画艺术馆收藏。复制出董其昌的传世书画作品妙似原迹,也向大众传播展示了珂罗版这一巧夺天工的非遗技艺。
“狮子一滴乳,散为诸名家”,001号是个开端,之后团队计划制出少量版本,供研究机构和个人学习收藏。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