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10年
经历越多责任也越大
昨夜今晨申城下起雨夹雪,虽阴冷却平添几分祥瑞。“自从当上预报员,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醒。”半夜被雪子拍打窗户的声音惊醒,凌晨3时,上海市气象局决策服务科的80后预报员高洁爬了起来,冲到预报平台打开电脑浏览气象云图。3时55分发出暴雪Ⅳ预通报、4时50分发出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忙碌到8时都没再睡上一会儿的她,又开始新一天的24小时值守。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高洁就进入上海中心气象台工作。今年已是她春节值守的第十个年头了。用她的话来说,每个气象工作者都习惯了这种春节“不打烊”的生活。
别看高洁看上去有点假小子气,大大咧咧,但一遇到天气分析这点事,她就心细如发。即使不值班,只要天气一有变化,她总会不自觉地打开天气图查看,细细琢磨出现这种天气的背后成因。“天气预报这一行,经历得越多就越发觉责任重大。”高洁说,去年3月调入决策服务科,工作从只关注天扩展到还要关注人,挑战更大了。
值班20年
市民对天气变化更敏感
除夕到年初三的短短四天里,预报服务平台共发出4期春运专题气象报告、1期重要气象信息市领导专报、1期灾害性天气预通报、1次大雾情况通报、一个大雾黄色预警信号、一个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其中,有6份气象产品是出自漆梁波之手。大年初一上午9时,记者在预报平台遇到漆梁波时,他正神情严肃地和几位台里的领导一起拟发大雾天气的预通报文件。“影响范围记得写上‘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工作20年几乎每年春节都在台里泡着的漆梁波说,他在春节值班遇到过起雾、回暖,也遇到过降雪、下雨,今年春节的天气算是简单的。“近10年,城市越来越发达,气象科技也随之发展,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但城市、人们对天气变化却越来越敏感。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联动更多,有雾、有雪都会给交通出行等带来压力。要不要发预警、天气到底有多严重,都需提前告知城市的指挥和协调部门,尽早做好预案。”
气象大楼昼夜通明的机房里,超级计算机正对描述大气运动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进行求解,与此同时,来自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和探空气球的庞大数据不断涌入超级计算机。而在4楼预报平台,值班的预报员们则根据计算机数值预报模型得出的结果,再结合经验进行修订、调整。人脑和机器脑合作无间,预判风云变幻。漆梁波说:“以前观测资料有限,老一辈预报员预报凭经验多。如今,科技迅猛发展,光是探测资料就成千倍的增加,更别提监测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海量数据,但这并不意味着预报更轻松。因此,时时刻刻都需要有人在这里值守,这里面有机器‘值守’,有预报‘值守’,有服务‘值守’,共同维护城市运作。”
值班40年
城市服务日趋精细化
预报、服务平台就像一台精准运作的超级计算机,所有职能部门人员都保持持续运转。预报员们做出天气预报结论,服务官们则将信息制作成天气服务产品,持续向公众和政府部门发布。年初二5时,发完当班最后一份天气广播稿,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稍微松了口气。“果然有雾!”直到如今,傅易还保留着当预报员时的习惯,每发出一份天气服务产品,只有当天气过程出现或结束,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傅易是首服里的“元老”,如今更是市民最为熟悉的服务官之一。和气象打交道近40年,从幕后走到台前这十余年,对傅易来说触动最大。“虽然,预报员总希望能有完美的预报结果,但气象科学本身是有不确定性的。服务官负责对外服务,首先要自己对天气变化有了解有预判,还要解答公众对不确定性的困惑,更要通过专业的解答,为城市方方面面服务。现在用户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精细化。”
去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一天7份24小时逐小时天气预报,每半小时一次云高、云量、天气现象的人工加密观测,让进博会没有“天有不测风云”的风险。傅易说,许多人并不知道,开幕式当天的天公作美,其实背后经历“有惊无险”。
原来开幕式当天凌晨3时,雷达回波图监测到有弱降水回波正朝国家会展中心方向移动。5时,一份未来24小时逐小时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就送至市委市政府及进博会现场安保指挥部等保障团队。预报员们得出结论:云有点厚但不影响开幕。8时30分,现场移动观测车传来好消息:“国家会展中心上空云层变薄,天空变得越来越明亮!”傅易说,有惊无险的背后,是整个团队的支撑,包括现场的监测团队、预报服务保障团队。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