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能冲刺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决不是胡说呓语。
影片依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初种族歧视非常严重时期,一位拥有多个博士学位的顶尖黑人音乐家唐,雇用一位生活在意语区,在夜总会当保镖跑堂、靠拳头混日子的白人托尼做专职司机,靠着一本绿色书皮的黑人南方旅行指南,从纽约出发,一路深入到黑人仍受迫害的南方巡回演出的故事。
在巡演途中,除了住旅店、吃饭就是钢琴演奏会,场景极为单调,而且托尼还必须在短短的六周内保护好唐的顺利演出,否则就得不到另一半酬金。这样的人物设定和剧情安排,一下子就把观众敏感的神经和情绪吊了起来。
面对种族迫害这样沉重历史包袱和充满激烈矛盾的伤痛,好莱坞导演彼得·法拉利却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睿智,利用两人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个性等差异的碰撞,诠释出既温馨又紧张、既生气又好笑的情节,用写实的影像再现出当年美国南部的社会风情,让观众随他们走完巡演之路的同时,还反思自己会不会再干那些发生在50多年前的蠢事。
影片的好看亮点很多,除了风格灰谐幽默、人物设置巧妙、情节张弛自如之外,那些看似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闲笔”也是不可忽视的亮色。如大大咧咧的白人托尼怂恿黑人音乐家唐在车上吃炸鸡腿的桥段,黑人音乐家受制于自己的修养从一开始的拒绝,到欲拒还迎,小心翼翼地吃起美味的油炸食品,再到最后将垃圾鸡骨扔出车外,这种释放人性的细节引发了观众会心的欢笑,也铺垫出唐平生第一次在黑人酒吧里尽兴地弹奏着黑人独特的即兴爵士,唐感受到他的同胞们随着节奏狂欢起舞,也更开怀随性忘我,欢快的旋律像要冲出屋顶,在音乐狂放中唐得到了归属。做为观众,我也被欢快所感染,不由自主地摆动,一起享受心灵释放的快感。
还有一组短短的画面:他们的汽车因马达过热停在路边,白人司机忙着为车操持加水,修好车后还为站在一边穿着西装乘凉的黑人老板开门上车,镜头一转,是烈日下在农田干活的一群黑奴,正惊呆麻木地看着他们眼前发生的一切。这段没有一句台词的“闲笔”确实不“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和参与。
再如托尼写家书时,经常词穷乱涂不知所云,唐的出口成章,随着托尼的家书让他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圣诞节当晚,下着鹅毛大雪,老板唐让体乏犯困的托尼在后座睡觉,自己开车赶路,如期在圣诞节当晚回到了温暖热闹的家。当唐受托尼的邀请带着酒再次出现在他家人面前时,导演並没有把视点放在白人如何接待黑人的态度上,而是把镜头对准托尼太太抱着唐,轻声感谢唐教会她丈夫如何在信中表达对妻子的爱。这种既保护了托尼的自尊,又表达了对艺术家唐的尊敬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人性中不分种族的大爱。
《绿皮书》不仅让主人公托尼和唐在残酷的现实中得到了人性的回归、消除隔阂、建立友谊,也让我们对今天依然存在的各种岐枧和迫害进行反思,的确是部不同凡响的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