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2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小汤圆,“包”进老味道“包”出新希望
方翔
■ 王家沙集聚近40名包汤圆能手,手工包出各色汤圆 种楠 摄
  1963年11月28日,新民晚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市饮食服务公司举行现场会议》的文章,其中提到,王家沙的黑洋酥元宵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特色点心品种。今天,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在王家沙吃到汤圆了,但唯独在元宵节前还需要排队购买,其中蕴藏的是上海人对于年味的珍视,而对于王家沙的师傅来说,则更加关注如何将人们“记忆中的味道”长久地传承下去。

  王家沙点心部负责人王芳在此工作了近20年,现在每天依旧要和老师傅一起工作八小时包汤圆,“这几天生意特别好,许多退休的老师傅都过来帮忙,元宵节前几天,汤圆的销售每天都要近2万盒。”

  说起对于汤圆的热爱,王芳坦言从小就开始了,“小时候,吃上汤圆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那个时候汤圆个头也大。我们现在根据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在做一定的调整,像黑洋酥汤圆从过去一盒8个变成了一盒15个,三口之家只要买一盒,都可以尝到汤圆,也不会吃得太撑。”

  在王芳看来,人们对于口味是有记忆的,“汤圆不像其他食品,吃得太多肯定会伤肠胃,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要适可而止,因而在每年汤圆品种上,我们创新并不多,主要还是坚守黑洋酥和蟹粉等特色,我们希望将传统的做好,让人们更能感受到小时候过年的味道。”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手工包的汤圆,王芳一方面很高兴,“相比速冻的,手工包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我们首先要把糯米粉蒸熟之后再进行制作,同时我们还要对汤圆进行打褶,这样表皮更薄,馅料也可以更加丰富。皮薄、馅大、汁多,这就是汤圆‘记忆中的味道’。”

  “人们喜欢我们的手工汤圆,说明现在大家对于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也显示出对于过年的重视。”王芳说,“但是另外一方面,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学习这门手艺的太少了。除了收入的问题之外,每天八个小时枯燥的劳动节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现在最担忧的。”

  在王芳看来,手工包汤圆这门手艺不能在她这一代人身上消失,“汤圆虽小,但是却‘包’进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年味来自于人们的体验,吃到了‘记忆中的味道’,这个年才算过好了。”首席记者 方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艺术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艺术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匈牙利专版
   第A24版:加拿大专版/新民海外
沿“最美海景高速” 寻海天壮丽景致
小小汤圆,“包”进老味道“包”出新希望
元宵日日近 花灯夜夜明
思南读书会“5岁”了
上海妇幼健康如何“领跑”全球?
升级版中国苏 新赛季有点甜
中国演员 柏林捧“双熊”
报头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小小汤圆,“包”进老味道“包”出新希望 2019-02-17 2 2019年02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