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同样的早春时节,思南读书会第一期在此诞生。那时的上海,实体书店陷入低谷,“网上买书虽然方便,但人与人的接触与交流仍是无法取代的。逛逛书集、听听讲座、喝喝咖啡、会会朋友,希望这可以成为市民生活的一种方式。”上海作协副主席、思南读书会发起人孙甘露在创始之初这样希望,如今,这个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渐渐成为上海一个独特闪亮的文化品牌。
5年来,在掩映的梧桐树影中,思南读书会迎来800多位各界嘉宾,读者近4万人次。诺奖得主奈保尔、法兰西文学院院士达尼·拉费里埃、瑞典文学院终身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李欧梵、贾平凹、严歌苓、毛尖等海内外作家学者分享创作经验,与市民面对面互动。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思南读书会是一个属于他们的文化客厅,他们在此分享读书体会,充实人生经验,对话各种不一样却热爱书籍的灵魂。
分享 “思南一家人”
主要由思南读书会每一年评选出的荣誉读者组成的“思南一家人”群中差不多40人,他们的拳头产品就是每一次读书会后,由读者们自行制作的“读书会笔记”。从“00后”到84岁的法语翻译家马振骋,都在这“一家人”当中。
每周六参加完活动,电子设备公司“70后”职员岑玥当晚就会把活动记录整理出来,她是从思南读书会第1期起就参与的忠实读者,家住莘庄的岑玥,来思南公馆单程就需要花费一个小时,每周六“穿越大半个上海来见你”是她的必修课。“最初就是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了思南读书会第一期举办的消息。那期的嘉宾主持是王安忆,我很喜欢她的作品,那时队伍排到了场外很远的地方。场内座无虚席,连角落里都站满了人,我也是站着听完了讲座。”
起初以经典作品为主的思南读书会,到了近两年,慢慢引入了一部分新生力量、新的写手,他们蓬勃的写作与前辈们相比,仍然十分有力。正因为这些新生力量,岑玥每次参加读书会前,都会先买他们的书翻翻,也把这些消息分享给“思南一家人”,以及由120余位读者组成的更大的“思南读者札记阅读”中。
5年来,岑玥与群里的大部分人都成为了朋友,读书人自有交流的欲望和习惯,相处十分愉快,他们自发每个季度一次地聚会在马振骋老师家,又形成思南读书会之外的另一个“马厩书房”。思南读书会就如同一个文化发动机,由此处激发的热量源源不断地扩散开来,令阅读的力量沉下来,输入到民间最细微的血管中,奔腾不已。
充实 找到“同行者”
读书会的热度告诉我们,如今读者并不是不读书,而是要读有品质的书。好的读书会,才能留住读者。即便星期六偶逢刮风下雨,读书会现场也是满满当当。人多没有座位,有读者就站着甚至席地而坐。对读者而言,思南读书会让他们的精神得到充实。
2014年度荣誉读者许树建感慨地说:“思南读书会成为我每周必修的文学课程,我的收获比上一次大学还要大,因为老师都是上海一流,中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许树建还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积极参与思南读书会的活动。
每一位参加思南读书会的读者,何尝不是在此寻找收获与同好呢?从事研发工作的景天水昨天一直在会场的后排聆听讲座,不善言辞的他是典型的理工男,家住在金桥,来思南需要一个多小时,自两三年前开始参加读书会,他已经不记得一共参加多少场读书会了,“人总是要寻找一些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在这里,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觉得生活有意义了”。
对话 碰撞出“火花”
让阅读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阅读的向往,一直是思南读书会主办方、承办方的初心。从“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思南书集到《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概念店,出发点十分纯粹,那就是为读者、作者、出版人搭建对话平台,让更多好书、好作品与读者见面。台上嘉宾与台下观众的全情参与,交流与分享的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
中学语文老师苑建华昨天是第二次参加思南读书会,带着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孩子年幼,对阅读传统经典主题尚懵懵懂懂,但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妈妈的初衷。小朋友仰头轻轻地对妈妈说:“妈妈,台上的老师我一个都不认识。”苑建华也轻声回答她:“等你考上复旦大学,就都认识啦!”
苑建华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思南读书会,主题是有关诗人艾略特的诗歌,当时,译者作为嘉宾参与到读书会的讨论中,苑建华发现,在座的读者水平都很高,到提问环节,有人直接指出了诗歌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上海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思南大事记
■ 2017年2月25日,大型综合类双月文学选刊《思南文学选刊》诞生;
■ 2017年11月5日,思南书局快闪店第一季即“思南书局”概念店正式开张。持续60天,60位作家李欧梵、金宇澄、潘向黎、吴清缘、小白等陆续现身书局作为轮值店长,与市民面对面交流。
■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与思南读书会只有100米距离的思南书局实体店落成,一开业即成为沪上网红书店,也成了来参观旅游人群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