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的鲜明态度,就是零容忍。”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发酵,教育部表示,绝对不能允许出现这种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坚决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我扁桃腺发炎,一直发烧,就是匆忙地在撰写,头发也白了一半。”
——山东省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白利寅表示。对于许多博士研究生而言,从博士入学到毕业,一路要过关斩将,入学考试难、专业学习枯燥、文献开题复杂、科研实践繁琐、毕业论文写作更是难上加难。学术不端行为实际上是触碰了公众心中“教育公平”的底线。
“论文撤稿是学术不端的常见后果。‘撤稿观察’网站中主要收集了来自英文国际期刊的超过1.8万条撤稿信息。”
——“撤稿观察”网站共同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说。“撤稿观察”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撤稿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论文撤稿量已从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约1400篇,其中约60%与学术不端有关。说明学术不端一直是困扰全球学术界的麻烦。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这是扁鹊见蔡桓公时的早期诊断,可惜患者没有重视,最终不治身亡。跟其他作假行为相比,学术不端的危害往往得不到充分认识,某些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很可能危及生命。在“撤稿观察”的榜单上以96篇撤稿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是德国麻醉研究者约阿希姆·博尔特,他的一大“发现”是含有某种胶质物的羟乙基淀粉可用于静脉注射。在相关论文没有被发现造假时,一些医学机构曾将此写入注射指南。但实际上人体肾功能可能因此受损,严重时可致死亡。
“在美国,过去70年里保护着研究质量和诚信的系统是破碎的、低效的、不协调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马西娅·麦克纳特说。对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治理,人们往往止步于关注对曝光个案的处理而忽视了全面的治理体系建设。过去在学术丑闻之后,常有人提议建立一个全面协调的治理体系,但往往又随着新闻热度的淡化而被搁置。
“一碗水端平,才是最重要的。”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表示。即便是特殊人才的招录,也需事先公开规则,经过学术委员会等专业机构的充分讨论并批准,整个招录过程公开透明,否则动辄加分或者“扩大自主权”,只会留下权力寻租空间。
“只有构建一个完备的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院长齐爱民建议,在立法上严格刑事立法,将篡改考试成绩等违法行为纳入刑法立法规划中;在行政管理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有公开透明的权力监管机制;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在保障高度学术自治权利的同时必须对自治权利进行约束,建立严格的学术考核、人才选拔机制,提高高校福利待遇,防止学校内部腐败,保证学术公平公正。
本栏编辑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