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沈蘅仲先生诞辰100周年,两年前得知他仙逝的消息后,我当即写了一副挽联寄托哀思:
大树虽倾,茎花枝叶化遗爱;哲人其萎,道德文章滋后生。
沈蘅仲老师是1978年首批17位上海市特级教师中最年长的一位,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他1956年就荣膺陈毅市长签署的“上海市优秀教师”称号,他编著的《语文教学散论》《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等书籍,成为几代语文教师学习、运用的案头书。他生前任职的交大附中于2017年5月将“人文楼”易名为“蘅仲楼”。在上海中学语文学科,沈老师是高山大树一般的存在,是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前辈师长。而我在仰视的同时,还有缘与他近距离接触,实在幸运。我和沈蘅老在杨浦教育学院曾共事数年,亲身领教他的博识,感受他对后辈的关爱,聆听他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
2007年,我在杨浦教育学院开设一个“古诗词的学与教”教师培训班,接受学院同事刘德隆教授的建议,增加古诗词吟诵的教学内容。当时我们正在合作采录几位前辈学人各有特色的古诗文吟诵调,有一些“抢救”的意识。之前我们曾带着摄录人员一道拜访复旦大学中文系喻蘅教授,打算采录喻教授的吟诵。因时值冬日,天气较冷,喻教授提出开春后暖和一些再来录制。不料不多久喻教授就患中风,此事便被搁置。因此我们赶快排列了一份名单,沈蘅仲先生亦在此列。沈先生已退休多年,在家颐养天年,一听说此事,便一口答应。于是2010年6月28日,我们又带着摄录人员登门拜访。
沈先生不仅应我们的要求当场吟诵了几首古诗词,还倾其所有,将家藏的所有与吟诵有关的文字和音频视频材料都交给我们,要我们拿去整理,并说:“不要写借条了,都交给你们。我已老了,无力处理了,希望对你们有用。”老教师的拳拳之心真令人感动。
以后,我和刘德隆教授又多次携克拉玛依市来我院进修者和杨浦区的一些青年教师登门求教,与沈老师和他的夫人、原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淑均老师一起谈古诗文吟诵、谈古代文学学习、谈中小学语文教学,每次都收获满满。我们都觉得,每次求教,不仅是长知识长学问,而且被二老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记得第一次登门拜访时我们买了几样水果糕点,沈先生小声对我和刘教授说:“我们都是俗人,但也想学做一些雅事。这个就不必了。”这既表示了他的态度,又没让我们下不了台。但每当我们奉上自己的新著或学员作品集时,他们都非常高兴地收下,并予以鼓励。
沈老师夫妇家住多层楼房的顶楼,没有电梯,上下很不方便,很少外出。但他俩的生活很有规律,按时入睡,按时起床,午餐后睡一觉。平时清心寡欲,或品茗洗昏、敲枰手谈,或读书写文、诗词唱和,府上一派和融景象。二老早年曾是上海国学专修馆同学,都有深厚的国学底子,新婚时被他们的老师誉为“赵李姻缘”(以宋代学人赵明诚、李清照相喻)。二老之情感,从同窗到初恋,自青春结缡至白头相守,可谓珠联璧合。两人共同度过的岁月凡80年,其间相互赠诗、唱和、合作都不少。二老的闲情雅致,融合在日常起居之中,建筑在琴眈瑟好之上,举目世上,能有几人?
兹恭录二老于九十大寿时互赠的七绝各一首如下:
寿蘅仲(王淑均)
师门共读浑如昨,风雨同舟鬓发丝。绛帐青毡事已了,棋枰敲罢读唐诗。
寿淑均(沈蘅仲)
瑞霞明丽满晴天,君诞欣逢九十年。白首相看两不厌,无灾无难即神仙。
他的父亲是一位英雄。明日请看《永远记得那天早上》。
十日谈
他们未曾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