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红色经典题材《柳堡的故事》搬上音乐剧舞台~~~
红色经典题材《柳堡的故事》搬上音乐剧舞台~~~
红色经典题材《柳堡的故事》搬上音乐剧舞台~~~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经典题材《柳堡的故事》搬上音乐剧舞台
《九九艳阳天》映衬上海之春
朱渊
《九九艳阳天》剧照记者 郭新洋 摄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那个风车转呀,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作为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点剧目,根据胡石言小说《柳堡的故事》改编的音乐剧《九九艳阳天》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那首风靡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老歌再度响起,不但勾起了人们对战火青春的回忆,也让人们无限感慨于一代又一代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爱情的真诚向往。

  情结挥之不去

  音乐剧《九九艳阳天》的诞生起始于一段难舍的军旅情。导演雷国华和编剧陈亦兵曾在上世纪80年代奔赴云南前线,经历过炮火烽烟和战争的洗礼,让他们对部队和军旅充满着无法割舍的情怀。特别是儿时就已熟悉的红色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和插曲《九九艳阳天》更是让两位创作者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10年前,两位创作者就已完成了剧本大纲。10年来,经过对剧情的不断调整、几十遍修改剧本的反复打磨,最后雷国华导演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青年编剧共同创作,为的是让音乐剧《九九艳阳天》更具青年人的时代气息,让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战士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延续给今天的年轻人。

  虽说是红色经典题材,但《九九艳阳天》无论是编曲、唱词或是舞美风格都具有现代意识,主题旋律中既有那首脍炙人口的《九九艳阳天》贯穿全剧,又有民族民俗的元素铺垫。音乐总监、镇江籍音乐家印青和具有当代流行特色的年轻音乐家田汨,将江苏、山东一带的民歌民谣与音乐剧的流行性表述结合得浑然一体,凸显主题并强化音乐剧的戏剧性、人物关系及情感冲突。

  贴近现代观众

  为让这部经典跨越时代贴近现代观众,音乐剧在原著的基础上从现代人文角度出发,以现代戏剧及音乐的表现力营造战争中的军民情意和爱,张扬英雄主义精神,表现牺牲的惨痛及战火中爱情的珍贵凄美。电影《柳堡的故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音乐剧的唱词却没有一句和电影重样,而是更为强调文学性、现代通俗和民俗融合的特点。

  全剧紧扣一个“情”字,大笔挥洒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以浪漫诗情和清新委婉的整体风格呈现于舞台之上。当子弹击中了火热的胸膛时,人们仿佛看到无数个年轻的“李进”用生命在滚滚硝烟中战斗。而每个倒下的身影背后,都有一个热切期盼着爱人归来,而最终却只能与爱人生死相隔的“二妹子”。有年轻观众表示,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爱情更纯更真也更震撼人心。

  该剧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镇江市人民政府出品,镇江文广集团执行,镇江市艺术剧院协同雷国华导演创意工作室创作编排,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2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设计之都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九九艳阳天》映衬上海之春
85岁“二妹子”至今收到影迷来信
电影《中国女排》启动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九九艳阳天》映衬上海之春 2019-04-17 2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